丨 国庆特刊丨
中国作家 苏湘伟
作品展
作家简历
苏湘伟,广东潮州人,现任中国青年作家学会理事,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教研员,《中国教育学刊》学术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讲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广东省教育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潮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第二课堂》(中学版)专栏撰稿人,著有个人散文集《岁月如歌》、《岁月如诗》、《岁月如画》,主编过《蓓蕾初放》、《杏坛春晓》、《烛光印记》等13本书(180万字),主持过四个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作品数十次获各级奖励或发表,先后四次赴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领奖,个人事迹介绍刊登于《潮州日报》、《新华网.广东频道》、《潮汕风情网》和《潮安教育》,并被潮安电视台所报道,三次分别被《教师》、《数学大世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杂志评为封面人物,被《小学生作文辅导》评为封二人物,曾获“盛世中华.2012年全国文艺家”、“2021年全国文艺家百杰”、“中外散文先锋人物”、“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学科带头人”、 “潮州市名教师”、“潮州市优秀教师”、“潮安区学科带头人”称号。
★ 作 品 展 示 ★
诗意大明湖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元好问
那年去青岛开会,刚好有两天空余时间可以利用,于是就马不停蹄地安排夜登泰山、朝访趵突泉,正午爬千佛山,下午当然就是逛逛大明湖了。
济南大多数的泉水,都流向城北,汇成了一个大湖,这就是名闻四方的大明湖。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西洞门的两旁,挂着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写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对联道出了济南的柳、荷、湖、山辉映一体的独特风貌,成为游览济南的人争相欣赏的名句。
大明湖离趵突泉不远,可以取近道过来。游玩趵突泉后,就直奔大明湖的。转过弯道,一座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牌坊便呈现于眼前。牌坊上醒目的“大明湖”几个大字,仿佛将游人拉到了那个曾经辉煌又逐渐走向衰亡的年代。
步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龙飞凤舞、大气磅礴的影壁,此乃毛泽东主席所书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反映了当时他病中的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至于为什么要立这块影壁,据说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为的是使园内景物不至于让人一览无余,以增加园林的幽静和曲折。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比较迷信,说是为了阻挡妖魔用的,妖魔走直路,遇到影壁就被挡在了墙外,无法伤人。
从影壁一侧漫步,不久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湖水清幽,杨柳依依,其间点缀着各色亭、台、楼、阁,远山近水,晴空一色。
此时已金秋,“荷尽已无擎雨盖”,湖中的荷花大多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枯黄无光,但不失风度。谁能料到它们是在养精蓄锐,以待来年的东山再起呢!大明湖畔夏雨荷已不复存在,皇帝的情思是否还在萦绕呢?
九曲桥外,杨柳依依,点缀在湖水山色中,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颇具江南神韵。
残荷垂柳,一荣一枯,对立又统一,都成了大明湖的风景线。都料日薄西山活力缺,谁道人生无再少?
关上了一扇门,也许,另一扇门正等待你开启。希望与失望并存,这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色当然不同,看人也是这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似矛盾的事物,往往合起来才算是完美。因此,有时候倒影也是一种美感十足的逆向思维。同样道理,对向可以完美合璧,就像鸳鸯亭和铁公祠。
沿着长长的堤岸,漫无目的地走,走到哪算哪,倒也惬意得很。夏风杨柳岸,环湖任我行!
如若累了,坐下来品几杯荷叶茶,配上几个荷叶包充饥便是,慢生活当然需要慢节奏。很多事情,需要慢工细活,才能彻底体会。
不要奢求他乡能遇到故知,或是与人一见如故,此是小概率事件,无须刻意。一个人反而能静下心来,在品茗吟诗中感悟人生。有时,曲高和寡能成就你的平心静气,不落俗套,犹如湖中的孤岛。
虽然它只是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可谁又能说它不属于大明湖呢?或许,它是有个性的,有本领的人往往就是个性化浓烈的。只强调共性而不谈个性,是伪命题,完全不可取。
大明湖畔,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轻风微拂,柳丝依依,那纤细的嫩黄,柔软丝绦,袅娜地摇摆着。风,吹着清云,像一颗干净的心,在蔚蓝下轻盈,于柳脉脉琴瑟和韵着美丽的青春。柳条飘逸,楚楚动人,时刻与大明湖探讨着人生。
石桥弯弯,道不尽丝丝相思意,垂柳依依,诉不完缕缕鱼水情。同一片天空,同一片水域,为何不能有同一种声音呢?明湖四季,弹奏的是四季的歌,表达的是永恒的爱!
大明湖里诗味多。每朵荷花里,每片柳叶里,每条石桥上,都有李杜遗风。你看,那氤氲的湖面不就是一首朦胧的诗吗?画舫、凉亭、牌坊、楼阁,甚至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这首诗的一个个韵脚儿,散发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环湖漫步,偶尔坐下,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醉了,与秋天亲近,和湖水相约,吻一柳眉香,留满心的欢欣,梦里也会笑。
大明湖,柔枝垂柳,婀娜点水的英姿令人陶醉。水波潋滟,古风横流,像唐诗一样的隽永,像宋词一样的轻灵,在不同的年代正在演绎了一段段千古传奇……
问情泸沽湖
初去云南,是单位组织去的,而且是冬季出发的。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淡季,刚好是性价比极高的旅程。但团队游虽然方便,却不能独自观察,独自思考,时间急,几乎很多都是走马观花。因此,在某年某月,趁着开会之际,前往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俗称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鲁枯湖,湖面海拔2685米,湖泊最长9.5公里,宽7.5公里,最大水深70米,平均水深40米,面积49.5平方公里。
对于泸沽湖,脑海中浮现的,是蔚蓝的天,碧绿的水,闪耀的星空,一座承载传说的桥,尤其是摩梭人走婚的传说。飘渺的传说带来的是不可触摸的神秘,世代走婚的摩梭人,在世人眼里如同蒙着面纱的外族,尤为引人注目。
独自一人,闲坐在心形的湖边,凝望着净澈的蓝天,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天空,是如此的相似。微风轻拂着面颊,向着青山绿水,喝起了保温杯里的热茶,何其惬意!
野渡无人舟自横。星星点点的野花,悄无声息地望着它们,漾起道道波纹,向着湖中央而去。湖中栈道,在温和阳光的呵护下,显得极有生活气息。
湖中孤零零的小岛上,也许还在流传着纳西族走婚的美丽传说,历史沉淀在这个不因岁月而改变的岛上,代代相传。
白色的屋顶,红色花砖门楼,鳞次栉比的木屋,遍布经幡的廊道,高低错落的饰物,在群山和白云的围绕中,尤为引人。风景处处有,真爱时时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摩梭人的美好传说终究是神奇的,是唯一的,也是多彩的。就在这茫茫的夜色下,泸沽湖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遐想,平静的湖水倒映着缕缕白云,只有久久不散的欢笑声划破宁静,徘徊在湖上,不曾远去。
有些邂逅,只在刹那间,只是匆匆回眸一望,却清晰映在心底,春去秋来,恍如隔世。有些失落,也许就在波澜泛起的那一刻,在缓缓流过的时光里慢慢沉淀,但存些许苦涩。
泸沽湖,静若处子,在漾起的水波中,思念着心目中的王子,望眼欲穿。鹦鹉是否见证了那一段感动天地的纯真故事而默默守候呢?
伴着粼粼的波光,守着祖宗留下的东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戴布包头的摩梭阿妈,编织着服饰,且编且祈祷。经筒转动,时间也在流逝,气运随之转动,飞往苍穹。
晨曦的光,点亮了青山绿水。清润的岸畔,秀影绰约,晕开一湾水墨。棉絮般的云朵,布满了湛蓝的天际,倒映在碧波中,水天一色,无边无垠。
泸沽湖上,亘古、孤独偶尔会浮现。林木葱郁,木桥弯弯,水草茂盛,群山如黛,美成了一首诗。
水天相接处,鸥鸟纷飞,或蜻蜓点水般,拍打着古老的湖面。
据说,泸沽湖有着凄美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少年情侣得道成仙,但只有共乘一匹神马才能上天。这对仙侣同乘神马来到滇北高原,被这里的风光所迷,决定在这里生活下去。美丽的姑娘心地十分善良,见到当地穷人非常可怜,就伸出手来帮助他们,而且不避男女嫌疑,惹得情郎生气,几次争吵后,情郎独自骑马飞上天,分道扬镳。
在神马升空的一刹那间,马蹄把高原踏出了一个大坑,少女没有神马,无法上天,悲痛欲绝,泪水流满了马蹄坑,便形成了今天的泸沽湖。后来,少女的泪水流干了,就发誓,今生只和有情人来往,一旦情断意绝就必须分手,重找有情人……走婚习俗就这样出现了,而这位少女就是摩梭人的祖先。
泸沽湖,摩梭人的伊甸园,曾经搁浅在时间的流里,与世俗抗争,与命运搏斗。我相信,总有一天,定会重见天日的,但是我不愿它沾满铜臭,希望它保持那种纯真无暇的境界,包括精神层面的境界。
嘉峪关怀远
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清·于右任
在于右任的笔下,嘉峪关是如此巍峨耸立,雄伟壮观,大雪变大时,烽火台上大雁南飞,城墙脚下向远处眺望,大山像英雄,水像美人一样。刚柔并济,阴阳相济,互为一体。而清朝方正瑗笔下的嘉峪关,却似乎充满森严和神秘城。天山上的大雪、大风夹着海浪声席地而起,边塞的味道,一叶知秋。
嘉峪关,处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张骞曾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缓缓西行;是明时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古时出了嘉峪关,就是茫茫戈壁,告别了中原故土,进入蛮荒之地。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长城,为的就是巩固政权抵御外敌。在那个时代,长城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后来历朝代都有继续修造,乃至明朝。万里长城虎踞龙盘在华夏大地,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可以说,长城,代表着不屈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为长城西起点的嘉峪关,地位不可动摇。它号称“天下第一雄关”,虎视大漠,固若金汤,在荒凉的西北傲立几千年,可见其磅礴气势。为探求其面貌,前几年,在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采风之余,我只身一人前往嘉峪关。
进得景区,出使西域的张骞塑像,静静地立在广场一隅,曾经的金戈铁马的边陲要塞,与这位和平使者共存共荣。复前行,一位尊横刀立马的将军铜像威风凛凛的耸立路旁,象征着军事要塞的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演武场。场内旌旗竖立,大炮一字排开,鼓声阵阵,远古时代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原来是表演!将士们军容风纪,重现了当年激烈壮观的场面,使人心头不免澎湃起来。
军队统帅则正坐中军,进行沙盘推演,模拟现场格局,商议军机大事,运筹帷幄。
浮雕墙,也把当年战场雄壮血腥的场面勾勒出来。金戈铁马年代,葡萄美酒配上夜光杯,一醉方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仰望城墙,只是那么一片沧桑的黄色,城门口有点错乱,仿佛是辉煌不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几千年的风沙掩盖了几多。
就连指示牌都仿似枕戈待旦,充满着萧瑟气氛,令人瞩目。
脚下的步道,历史的印痕隐约可见。
高高的城墙,长长的马道,使人望而生畏,却又好奇心顿起,朝着曾经的辉煌攀爬而去。
清一色的土墙,是历史的印记,在岁月的消磨下,经历风霜雨雪,成为先行者。军旗有些落寞,似乎也在回味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
城门与垛口,也在细细品味当年激烈的画面,恍若隔世。
登上城楼了,你才明白,此时的视野,完全是不一样的,登高望远不失为,战场雄壮方能行!
瓮城易守难攻,屯兵蓄势待发。
穿越时空,梦回沙场,重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悲壮,领略“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的凄凉,感受“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的雄伟,置身城内,一睹祭天誓师的盛典,是怎样的一种激越的豪情!
关城上伫立,思绪万千,如同踏进了浩瀚历史的长河,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有种梦回屯田戍边的错觉,飞檐凌空的城楼讲述着腥风血雨的峥嵘岁月,坍圮破旧的残墙见证着沧桑岁月的变迁,石上深深的车辙也在诉说着昔日丝路的繁华。
意犹未尽之时,军士的吆喝声打醒了梦幻中的我。移步关楼下,见证了通关关照的场面,体验“西出此关无故人”的凄凉,定是别样的孤独沧桑。聆听着守城将军“××先生/女士登临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出使西域,特发此照……”的铿锵宣读,又一位豪情万丈的“壮士”,怀着对家园故土的留恋,踏上了西出嘉峪关的征程,远赴沙场。
长河落日何时圆?化一轮明月御风寒。烽火台上狼烟起,胡笳声声绕耳边。苍凉大漠风沙乱,战鼓催人进。古道西望伊人面,此情正阑珊!千百年前,这里风彻旗扬,壮士凭关,雪飞马啸。壮士与雄关已不再,风云与日月同印鉴。千百年后,这里游人如织,断垣残壁,开放包容,欢乐与满足同在,沧桑与温情并存!
也许,在万里长城第一墩,可以重温当年的情景。
在这里,你能深深感受到何等浓厚的战斗氛围。大漠孤烟直,新龙门客栈演绎的,是血腥之争。沙场秋点兵,演绎的却是民族利益之争!
讨赖河畔,林则徐在思索民族的危急存亡,何去何从?答案只能待时间去揭开。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嘉峪关怀远,身心俱提升:一生所遭遇的困境和不解,当下或是难以接受,但在往后的某一天去反思,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心有多远,路就有多长。风景在路上,梦想也在路上。人生,永远没有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