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简 历
古苑辉,男,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现系是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梅州市人大代表。1990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梅州市梅江区信访办公室、梅州市委办公室综合科、广东省委办公厅综合处从事文字材料工作;2002年3月转任中共梅州市委组织部,先后任组织部调研科副科长,组织科副科长,干部培训科科长。2008年任梅州市蕉华管理区党委副书记,2014年5月调任梅州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副主任,2019年任梅州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梅州市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
作 品 展 示
袅袅炊烟是一缕回不去的乡愁
在很久很久以前,记得是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在一次去广州出差的路上,小车里响起了一首邓丽君悠扬的歌曲《又见炊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唱这首歌,歌词非常美,作词者通过很简练的语言,将一幅农村写实的水墨画轻松地勾勒了出来,尽情倾泻乡村生活满满的浓情蜜意,曲调也很委婉动人,有小时候过年的感觉,甜蜜悠闲而浪漫。听完这首歌,我请求司机再放一遍。因为伴随着歌曲我的脑海中徐徐辅开小时家乡的画面,冬是的暖阳、乡间的小路、放学回家雀跃的孩童、袅袅的炊烟、田间劳作的父亲、围着灶台炒菜饭的母亲...。回到家之后,我专门买来唱片,把这首歌听了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感觉之中。每一次伴随着这些画面在脑海中徐徐的展开,仿佛心弦在轻轻的撩拨,一股暖流散遍我的全身,温馨中带点酸涩。“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在这思绪当中。最难忘的是秋冬季节放学回家看到自家厨房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
炊烟,是农家的厨房大灶烧鲁草产生的经过房顶的烟囱飘出来的轻烟。不同的季节炊烟各具形态。春天万物复苏,大地换了新妆,新雨草木,烟雨朦胧的温婉,或因气温较低、又常遇到绵绵的春雨的缘故,炊烟总是浓而短,飘散出来之后遇到水气和微风,急促飘忽而散乱在烟耸的周围;在夏日的烈炎下,炊烟总是淡而飘逸,“日照香炉生紫烟”,烟囱里飘出来的炊烟经太阳照晒淡紫的袅袅而上,夏日的风送来清凉,树木苍翠,蝉声蛙鸣,有淡淡花的飘香;最美的炊烟应该是秋天时节,秋高气爽,炊烟总是浓淡适中、阿娜多姿,清风徐来,炊烟仿如曼妙少女的舞姿飘逸;冬天的炊烟是温暖的,仿佛冒着饭菜的热气。每每在隆冬季节放学回家,远远望到自家厨房上面烟囱的袅袅炊烟,就知道父母在家,正在烧火煮饭,回到家就会有热呼呼的菜饭吃,回到家果然是母亲系着围裙弯着腰在大灶前炒菜的身影,心中总是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最具人间烟火情,那时的饭菜都是香气浓浓的,甚至可以闻到那种柴火味道,吃出那股炊烟味。一年四季的炊烟各有感觉,这种感觉藏在心角落里面。
袅袅的炊烟在小山村落里低矮的房屋上空随微风飘荡,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村落,让人感觉安宁而悠然。每每中午或傍晚,就可以看到村落的上空飘满了炊烟。小山村有条一溪,溪里常常有三三两两鸭子在游水,路边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咯咯咯找吃的。那时农村家家都养鸡、养猪,清风徐来满是泥土的芳香,放学回家偶尔经过那一家人的猪栏,间隙还夹杂着猪粪的味道。那种炊烟袅袅的淡然意境下,不知烦恼的少年侠意的生活着。那时候的我年龄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节,整天乐呵呵的满山跑,间或回家晚了,母亲在家门口大声喊自己回来吃饭的声音。有时回家的路上没有看到自家烟囱的炊烟,心情就会很低落,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再就打听,寻到爸爸妈妈劳动的田间地头,陪伴爸爸妈妈一直到天黑。回到家中,我常坐在灶台下,不停的掭柴火,将灶火烧得通红,姐妹围着母亲兴高采列的交谈着,母亲将自己家采摘的各种蔬菜烹煮晚餐,草木的清香变成了食物的香气,大锅炒菜烟雾散开令人垂涎,那些平凡简单的日子,幸福动人。
今天再一次听邓丽君的《又见炊烟》,才知道袅袅的炊烟是一缕淡淡的乡愁。
袅袅的炊烟背后是一个个农村的小社会,每一个烟囱下面就是一个家,并且还是一个大家,兄弟姐妹都很多,笑声也很多。一个小山村里什么人都有,建房作灶的泥水匠、织萝织框的藤匠、做桌做凳做床油漆雕花的师傅、甚至喜事白事的一套人马。农村人不懂做其它的,便种些菜养些鸡鸭或积些蛋到圩上交换些家中必备品也是常事。今天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村里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农村到城里生活,一个个家空了、房子倒了,长草了。消失的村庄,留不住的乡愁。农村已成了回不去、寄托不了乡愁的地方。
小山村人的家国情怀
梅州在广东省的版图上位于东北部。这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又叫“客都"。1.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个县(市、区)1000多个村庄,梅县区是其中之一,该区有355个行政村,500多个自然村落。雁洋镇长教村就是这众多村落最为普通的一个。在梅州山区的每一个村庄都有每个村庄的故事,每一个村落的村民在日出日落之中都在传承着客家人的精神,也在传承着小山村人的家国情怀。今天我带大家走进长教村,从这个客家极其普通的小村落去窥视客家人的精神传承、血脉沿续中的家国情怀!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长教村这地方并没有长教村的称谓,村中只有几个小村落,分别有桥溪(朱陈姓)、檀树下(叶姓)、大石背(丘姓)、长窖(张姓)等自然村落。后以长窖统之,再发展到后来长窖演变成长教。长教村这几个小村落历史上人才辈出,商贾高官代代都有。仅以现在的桥溪村为例,现该自然村人口200多人,而从桥溪走向世界各地的朱姓人繁衍的后代有2000多人。我们知道,客家人是南迁的古汉人,可以说是传统的中国人,客家人向来重视祭祀,推崇祖先文化,家族的意识根深蒂固,仅从去年檀树下叶姓重修祖祠可见一斑。几百年,长教村人在外打拼,发了财当了官都不忘故里,不忘祖德善行,总是千方百计千辛万苦不远千里回到祖居地(俗称包衣迹)修房建屋,传承祖德光耀门楣。现在村中有大屋几十造,在几十造的大屋中,以"德""善"命楼名的就有十多造。瑞德楼、崇德楼、怀德楼、厚德楼、种德楼、树德楼、慎德楼、承德楼、世德楼、祖德楼、继善楼、宝善楼、善庆楼等等。一栋栋明清建筑,一个个以"德""善"命名的楼房,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传承、感悟的是文化血脉的沿续。这也是长教人积德行善最真实的写照,体现了长教人崇德怀德在心中、树德种德在人间、承德慎德过日子、厚德祖德代代传、世德瑞德千年旺,宝善继善皆善庆传承。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国情怀,行孝尽忠的乡土观念。我们慢步长教村,会感觉到家国情怀的传承无处不在。如桥溪村继善楼的先人,在继善楼2楼中厅的梁上留下一幅字: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即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把一幅字写在梁上,他们先人想告诉他们的裔孙什么道理呢?或许是告诉他们的后裔人生天地间,无非积德!修德不期获报,求个梦稳心安,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这是多美的文字,多么美好的传承!长教人祖祖辈辈耕读传家,虽处于山旮旯里面,始终胸怀世界,心系家园。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家亡惨不忍睹,外敌入侵民不聊生,在这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从长教出生旅居印尼的丘元荣先生,心系祖国安危、民族存亡,广泛动员海外侨胞捐钱捐物,买下飞机大炮送回祖国抗击日寇的侵略。这种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牺牲自我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一次次生死关头体现出来,是因为他们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都没有了,长教村的小家就将不存在。丘元荣老先生在这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为的是国家民族,为的是“大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以叶华能董事长为代表的一批长教人,心系乡梓百姓的生产生活,从办雁南飞到建长教新村,从为村民种茶增收到给每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生活补助,从奖励学子读书到捐资建村址…等等,这些长教村人都把心中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敢于并肯于付出,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仅喊在口头、埋在心里的,更是融入到血液里,铭刻在骨子里。他们用行动彰显出长教村的“德”“善”精神,这种为民族为家乡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品德,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载史册、日月同辉!
一个小小的长教村,一栋栋“德”“善”客家建筑,我们看到的是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在当前俄乌战争的背景下,我们深知,要保住家庭,必须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想要家庭蒸蒸日上,国家必须强大繁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历史的江河奔流不息,在冲波逆折之处更显壮丽。“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下逐渐转化了担当、奋斗、奉献、牺牲的真实体现,越是艰险时刻,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越是能够激励起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迸发出英勇顽强的不屈斗志,汇聚起攻无不克的磅礴力量。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壮哉雁南飞
秋天来了,一群群大雁又将开始南飞。
每到秋天,西伯利亚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往温暖的南方。大雁南飞大约在每年的9月初开始。“寒露雁南飞,菊花开满地”,“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大雁南飞的线路有两条,一条路线由我国东北经过黄河、长江流域,到达福建、广东沿海,甚至远达南洋群岛;另一条经由内蒙古、青海,到达四川、云南,甚至远至缅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春天,它们又经过长途跋涉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汉武帝刘彻《秋风辞》曾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大雁的飞行速度每小时约8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因为它们整天地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每一群大雁之中必有一只领头的大雁,称之为领头雁,飞行时冲在最前面,领头雁在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旅途休息时,以鱼、虾、水草等为食,由老雁放哨,以防敌人袭击。
大雁代表思念的传递。根据大雁的生活习性,古人常常借此来比喻成"鱼雁",将自己的思念和寄托通过大雁南飞来传递。比如高适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晏几道的"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等等,都将大雁作为一种信使,有传递情感、表达思念之意。
大雁也代表爱情的忠贞。之所以把大雁比作爱情的忠贞,是因为大雁种群里有这样传统,当大雁"一对夫妻"中的任何一方不幸死去或者消失,另一方直到死去都不会再寻找新的伴侣。这与中国传统爱情中的从一而终不谋而合。在古代的浙江地区,婚嫁时候也会要求男方送一对大雁作为彩礼,寓意和和美美,始终如一。
大雁还代表羁旅的愁怀。古人常常看到大雁,春天往北飞,秋天往南飞,似乎总是在天上,就像羁旅之人总是在路上一样,颠沛流离。所以大雁就和羁旅的愁怀和思乡之情联系到一起了。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触景生情,表达人的羁旅愁怀之情。
南飞是大雁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一群大雁为了物种生存繁衍进行种族大迁徙,秋春两季南往北归,白首不惊风骨不危,是族群生存繁衍顺应自然最真实的写照。在一年年的往返中,强健了大雁的体魄,确保了他们族群的繁衍;在一年年的往返中,也淘汰了一些体力不佳或经受不住暴风雨洗礼的大雁,它们成为落单的孤雁,由于没有了雁群的保护,最终成为其它物种的猎物或静静的死去。
一群南飞的大雁在蓝天下咕咕嘎嘎嘹亮地叫着,遥相呼应着一往直前,好像在庄严地宣告,它们的队伍是整齐的,它们的目标是明确的!每当迷雾渐渐消散朝阳露出光芒,领头雁猛地拍了拍翅膀,顶着气流,乘风破浪,所有大雁都飞起来了,飞向那未知的旅途,飞向那遥远的南方。在领头雁的带领下,大雁的队形从来不会乱,大雁在前带头,小雁在中间,老雁在后面保护小雁,一直这样有序地飞。在飞行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狂风夹杂着闪电,有时会遇到暴雨扑打着羽毛,但他们毅然前行,拍着翅膀、做着最艰苦的抗争向南飞去。它们飞过茂密的树林、飞过清澈的小溪、飞过高高的山峰、飞过辽阔的草原。在它们驻足的滩头里印下了岁月的沧桑,在它们徜徉的河畔里萌动着跋涉的希望。霞光照出南归的征途,暮色里映出大雁的坚强。或许,在大雁的思想中最最重要的,也是最执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仅仅只是活下去,就要拼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自己、让自己的后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正因如此,它们不得不南迁、不得不顶着已略有凛冽之感的秋风向南飞去。
我们从南飞的大雁身上看到了三种精神,一是严守纪律。大雁南飞壮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它们知道要活下去就必须严守纪律,因为一旦掉队就意味着死亡,独自南飞的大雁是到不了目的地的。二是团队合作。大雁南飞时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人敬佩,独木难成舟,独树难成林,南飞时的领大雁,用自己独特的鸣叫,带领着自己的群雁团队,披荆斩棘,不怕风吹雨打,不畏条件恶劣,一路向前、向前!三是有仁有义。在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大雁不仅有仁,更有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
看过大雁南飞的人们,都会为他们的精神所振憾!可有谁知道,我们客家先人的迁徙正如南飞的大雁,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一次次从战乱的中原往南迁。一部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也是一部血泪史。迁徙途中以及在南方山区定居后的艰难与曲折、悲壮与惨烈,仅从清咸丰同治年间发生在广州府西路的一场土客大械斗中可见一斑。客家人进入广东东部后由于人口膨胀,为寻找新的生存环境,众多的家庭族群弃农从商或移民,方式之一就是男性离家到海外东南亚各国打工赚钱,另一种方式就是全家全族甚至整个乡迁往外地,寻求新的可供耕种的土地。当进入到广州及三角洲西部地区后,土地之争引发土客矛盾,土客冲突由此演化而成。这场械斗起于粤中西部之鹤山,延及开平、恩平、高明、新兴、新宁、阳春等十几县,绵延十几载,屠杀过百万,其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壮绝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我们从大雁的南飞想到客家先人的迁徙,看到当前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和阴云密布的台海风浪,是否?我们必须重拾大雁精神,严守纪律、团结协作、有情有义!
2023国庆特刊征稿启事
请添加办公微信13681238889,将您的20首诗词(新诗共200行内)或3篇散文(共6000字内)、简介、照片传来。传前请仔细校对好您的简历和文字,确保准确无误。10月31日截止,依次在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磅推出。
联系电话:010-68688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