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 变
——著名诗人舒然诗集《陌上桑》发布会观感
文:逄杭之
那天我遇到了一只蝴蝶。远处看只是小小的一点,近来看它,翅膀的形状带着点惊心动魄的美丽。五彩偏黑,歪在墙角,一半的身体被茧上的白丝缠着。我快步在温热的风里走下台阶,离开墙的阴影后,阳光一下子扑散在眼里,有些刺痛。
头一回受邀参加一个新书发布会。诗人是位亲切温和的像姐姐一样的人物,叫舒然。我之前对她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她在新加坡文坛颇为有名,是好多奇迹的创造者,出过几本诗集。这次的发布会更是一本别出心裁的双语诗集。每个参加者都会在海报上签下名字。
发布会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6层的观景阁,一个时不时会洒下方格状阳光的顶楼。展厅很是广阔,坐了长长一段电梯后,一出门便看到满场与我等高的花束——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社会各界人士送来为舒然新书道贺的,最远的来自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和伦敦。
我到的时候,舒然正在对镜贴花黄,穿着芙蓉色的裙装。她欣欣然将崭新的《陌上桑》——此次发布会的主角——签上了“惠存”,递给了我。封面主调为墨绿,晕染着黑白。不禁让我想到了那只半缠白丝的蝶。“云何为兮深山,水何为兮幽谷”,脑子里一时间冒出了这句词。这幅画,后来我才知道,居然也是出自多才多艺的舒然之手。
由于我荣幸受邀做诗集中一首诗的朗读者,到了之后首要之事便是排练和测试话筒。很快排练便结束了。我是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做朗诵,略有些惴惴不安。眼角扫到有位长者在前台附近标记着稿子——我猜大概是在标记重音、停顿等,便上前请教了一番——何处需要停顿,何处需要欢快,何处需要沉寂。那位长者原来就是发布会的主持人李荣德,是位资深的重量级播音员,新加坡的国嘴。他曾多次主持国庆阅兵式和各种庆典。我闻知后顿时肃然起敬。
排练着排练着,展厅逐渐人头攒动了起来——发布会开始了。
第一个环节当然是贵宾们以及舒然的致辞。许多名家都到了场,和我坐在一起的朋友在听他们名头的时候一直在“哇”“哇”,其中甚至还有一位国会议员,陈佩玲女士,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秦文女士。接下来的还有吕进,北塔,秀实等各种诗学名家、教授、学者。我小的时候也曾偶尔出入文人的场合,大学出国之后弃文从理,再没参与过华语文人齐聚一堂的场面了。一时之间颇为怀念,也忍不住产生了几分久违的暖意。
相比起致辞,我其实对后面的展示环节更加感兴趣。说实话,我一直很好奇诗集的发布会都能做些什么。因为毕竟是诗,意境等等都需要人在心静的时候慢慢去品才能漾起微澜。何况是一本名为《陌上桑》的书,书名取自汉乐府,有一种古典的优雅。这样的诗,要怎么在人头攒动的地方展示呢?
可令我惊讶与敬佩的是,展示的第一个环节,舒然把她的诗融入了电影,是文字、音乐和画面的三重浸入。就像歌曲的MV一样,她的诗如同歌词,被舒缓地朗诵出来,伴随着饱满的画面,丰富和流畅了人的想象。印象比较深的是 《缸中锦鲤》,寓意也很吉利。游动着的金红色的鱼拨开縠皱波纹,一圈一圈慢慢推开。水是它的阻碍,它只想向上、向上,把自己的灵魂放到天上去。这是一首鱼跃龙门的诗。若是还在学校里,学生们在考卷上看到这首诗,大概会写下阅读理解“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奋斗的高昂精神”。如今的我读到这首诗,却还感受到了诗人柔软的一面。她并未把关注点放在“成功”上,而是着重描写了鱼自身——
只有七秒的记忆
没有时间谈爱情
谈宗教、谈信仰
以及梦一般的结尾,重生或死亡。就像薛定谔的猫,在盒子没有打开的时候,鱼处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在它的梦里,抑或是现实,它早已越过了浴缸,融化在了它爱的空气里面,生命的能量散为了另外的形状,以别的姿态施施然离开了。它也许是好奇鱼缸外面的世界;也许是像诗里说的那样,祖宗流传下来的跃龙门的传说;也许只是爱着不该爱的空气罢了。但跃出的那一刻,它的生命状态算是自由了。
接下来居然有一个“诗 科技”的糅合展出。利用了元宇宙NFT的技术,在网页上做了一个三维空间,展示出纯白的多个房间,让观者可以扫二维码进入,走动、参观、聊天。房间上还有一个相框,走近了,诗人介绍诗集和原声朗诵的视频会自动播放。在这个空间里的参观者还可以聊天发言。这把现代化的流行元素和静谧的诗歌融合起来,的确是一个很大胆创新的想法。在探索三维空间的时候并没有遇到任何bug,对于做客户端对UX(user experience)有所涉猎的我来说,作者仿佛在用纯白和简洁来表达观点和塑造读诗时所需要的安静的氛围。网站总体上极具创意,也能看出来舒然作为一位诗人,涉猎的领域之广,以及紧跟潮流和时代的先进性、探索性与前沿品质。
下一个环节是诗音乐。一个唱腔蛮专业的歌手连着唱了两首歌。这是我头 一回体验诗歌被以这么多形式表现出来。两首歌都是以怀念为主题,一时之间有种演唱会的氛围感。其中一首是《一半怀旧,一半煽情》,讲述了朦胧暧昧的情愫,像是初高中时静悄悄的视线、青涩的试探与触碰。诗歌的作者心态年轻,怀想起当初那些玫瑰色的回忆,是淡淡的,却又深刻到悠哉悠哉、日里夜里辗转反侧。同时似乎还有什么阻隔着双向奔赴——也许是现实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动摇和犹豫。意境唯美,就像那部叫做《大鱼》的电影,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都被一位父亲像童话一样记住了讲给孩子听。那么真实,那么美轮美奂。
终于到了朗诵的环节。排在我前面的两位都有过公众朗读的经历,其中一位据说还做过重庆广播电视台节目的主持人。这位专业朗读者甫一开口,我身边的友人又是一句“哇”。他说话的腔调确实和常人不同,或许是标准普通话的魅力,或许是咬字加了重音。我忙着翻书,翻着翻着就要上台了。脑子里转着先前节目主持人跟我讲的哪里要用力嚼字,哪里要慢下来。走上台去,随着背景音乐读完了《明月是李白的蓝色情人》。我特意穿了白色的缎面短衣和蓝色带闪的纱布长裙,披着浅粉色的坠丝外套,因着诗中提到的意象“明月”“蓝色情人”和“牡丹”。觉得读这首静谧的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那些有更多博大意象的诗歌,是需要气势如虹铿锵有力的,而沉静是我更习惯的氛围。朗诵是双语的,但其实比起中文来,我更喜欢英文的朗诵,音节密集而流畅。诗读完了,已经忘记了文字,只记得意境,记得那些色彩,那种寂寞而浪漫的斑斓心绪,还有诗作者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