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演绎风情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树木花草之地是人类生存繁衍绝佳之地。西双版纳橄榄坝就是这么个地方:绿树掩映中傣寨若隐若现,寺庙里的诵经声环绕椰林,南来北往的游人悠闲自得,他们身置林海,忘却了旅途疲劳,拍照、探寻忙个不停。
这次到橄榄坝与前几次之间相距有30多年了,或许是跨度过大,行走的傣寨似曾相识,却又格外陌生。眼前的傣楼以钢筋水泥为柱,较之木头坚固漂亮、硬化过的道路平坦舒适。绿树下的傣族寨子,仿佛被外界隔绝,显得十分幽静。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到了西双版纳不到橄榄坝,等于没到西双版纳。第一次到橄榄坝是乘船来的,那时从景洪到橄榄坝每天一趟客船,上午从澜沧江景洪码头乘船顺江而下,到橄榄坝码头大约在11点左右,下午3点多返回。乘船可以欣赏澜沧江沿岸的风景,领略热带地区江河的独特风貌,尽管比起乘车慢,但是感受却不同。而今码头依然承载着自己的职责,只是没有了景洪到橄榄坝的客船,以货运为主。景区内开设有橄榄坝到中缅边境快艇游,看一眼边境线,需要近300元。导游细细述说乘快艇游览澜沧江的好处,想到中缅边境的状况,许多人打了退堂鼓,有人出20元从望远镜里看缅甸。观看人大多会说,没啥看的,和我们这边的景色一样。售票美女会不高兴,大声说:“看完了尽快离开”。这时有位美女问我看不看缅甸美景,我摇了摇头,没有答话。不是我不想看,而是缅甸我曾经去过几次,感觉山水景色和西双版纳差不多,人们的生活环境没有我们国家好。我从勐海县打洛去缅甸,办理有通行证;从瑞丽中缅街到缅甸,在旅行社办理手续;从畹町市去缅甸,在边境检查站办理的证件。总之,那时来往缅甸还是比较方便的。现如今去缅甸办理手续方便与否不得而知,因为我没有去缅甸游玩的打算,也就没有了解相关情况。其实橄榄坝的环境比缅甸好,景色也更美,出钱从望远镜里看,没啥意思。几年前我在厦门望远镜看金门,尽管看到了岛上的房屋,没有亲自登岛总觉得缺个啥。
第二次到橄榄坝是从勐腊县到景洪,乘坐部队的油罐车,在橄榄坝菠萝地里购买菠萝、芒果林里品尝芒果,还去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出生的寨子。后来又到过几次橄榄坝,都是陪外地到云南的客人。1995年离开云南,而今故地重游,山依然是那座山,江还是那条江,人已不是那群人。在傣寨里的游人,操着不同口音高谈阔论,有说风景美的,有说物价贵的,唯独没有关注自己行为举止的,他们似乎忘了这里是橄榄坝,是绿色的海洋,不是荒漠戈壁。
旅游公司设置景点囊括了傣族的特色,只是有的项目感触不到纯正的民族风情,游览过后犹如看了一场演艺表演。泼水节表演项目尽管很热闹,却没有真正泼水节的氛围、感触。泼水节让外地人体验的是民族风情,每道程序都烙有民族印记,细细品味震憾心灵。1982年4月,我在西双版纳过泼水节,第一天在景洪赶摆,第二天在勐海县观看放高升,第三天勐遮黎明农场参加泼水,每道程序都很庄重。赶摆,就如内地的赶集,挑选节日的服装、用品;放高升,用凤尾竹做成的超大鞭炮,在空旷的地方搭个台子,寺庙里和尚坐在凉亭里观看,飞的高、远的高升赢得阵阵喝彩;泼水,也仅限于男的泼女的,女的泼男的。泼水的姿势优雅,让人感受到的是温馨是祝福。如今时代变了,演艺场看不到赶摆、放高升的演绎,仅有的泼水,其方式、行为失去了传统,这种丢去了传统,迎合时代的做法,或许是增加收入、提供娱乐的好方式,却令不了解泼水节的人,产生误解,着实令人惋惜。游客感受的不是异域风情,而是一场宣泄和嬉戏。在泼水演艺场,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有的拿着水枪、有的端着水盆,不分男女,你泼我,我泼你,大家嘻嘻哈哈,热闹非凡。喧闹过后,除了记得身上的衣服潮湿,其他皆无印迹。这是许多景点演艺民族风情的方式,游客不远万里来到后,过一次民族节日,也算是“到此一游”,久之,民族的传统也就失去了本性,新生的行为方式,尽管怪异,却还有人相信,这或许就是当下景区人造景点兴盛的原因吧。
置身泼水节演绎场的我,望着在泼水池内疯狂泼水宣泄的人群,搜寻记忆里泼水节时的场景,泼水节泼的是祝福水;演绎泼水节泼的水是欢快、是财富。形式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
泼水,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法则,傣族人生活在南方绿植葱郁的地方,用纯洁的水相互洗涤、祝福,既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行走于大自然的鼓励。
就如同是在西双版纳游玩,江心岛的热作植物所,则是精细高端绿色,尽管这里的树木花草多为人工栽植,但它保持了自然的属性,没有人为的改造、干预,游人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而表演的节日风情和它相比,要逊色许多。节日风情是一种文化传承,演绎节日风情,就如演义历史故事,终究不是叙述历史,无需过多评判。这种演义能给人们添乐、增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在节日里只要然遵循传统礼仪、习俗,坚守初心,中华文明就会发扬光大,赓续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