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试论巴陇锋《五月黎明》的创新性

试论巴陇锋《五月黎明》的创新性

2024-03-06 13:27:51
浏览量:

作家巴陇锋的《五月黎明》,是一部带有谍战元素的主旋律长篇小说,讲述了进步群众为追求光明而不懈斗争、不怕牺牲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民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仔细读来,可以发现巴陇锋在小说艺术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颇能体现出作家的匠心。

结构畅朗规整,情节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显豁性。小说以代号“青铜”齐天翼为首的正义群体,营救护送“关中正大先生”倪柏仁到延安的曲折经历为叙事主线,故事展开的时间背景是在1946年5月6日,为期34天的营救斗争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故事章节以日期命名,斗争的每一天为一章,每章七八千字,篇幅和谐匀称。文本以时间的前进隐喻着从“黎明前的暗夜”到“五月的黎明”再到“光明的到来”,呼应了题目“五月黎明”,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了小说的成长叙事。文本打破了传统小说中形式的附属地位,而将形式作为内容之一,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整合,在复杂的故事中艺术地展示了历史虽曲折却光明的必然性,注入了耐人寻味的思维结晶。

与此同时,作品文本内在的迷惑性与上述结构的显豁性构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首先,文本具有高烧脑性。由于小说悬疑色彩颇浓,有的人可能读不懂,也可能读几遍才懂,这也是文本具有“看点”的重要原因。其次,作者善设悬念,使情节扑朔迷离。如三份锦囊的设计,每份锦囊都在万般要紧的关头才被打开,因为三份锦囊分别藏有“妙策”,通过不断揣摩“妙策”背后的深刻意义,使故事层层深入。还如,被众人拼命守护和解码的青铜佛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再次,作者设置了诸多叙事迷宫。如黄紫红对于自己从婚礼现场被炸失踪后七年来的经历,企图隐瞒,说了三遍,三遍都不一样,又如罗生门。但这些并非小说的缺点,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这种叙事的迷宫恰恰构成了小说的真假之辨,在接近真相时,又远离真相,在有限的叙述中隐喻着无限,使文本极具神秘性、开放性与多重性。

小说的最后半章与之前的章节设计有所不同。实际上,故事在最后一章的前半部分就已结束,倪柏仁已被成功护送到延安。但作者又在最后半章交代了正义人士齐天翼与妻子蓝枝儿及其后代在此后的生平情况,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得知,他们并非春风得意,而是充满坎坷,且叙述风格转向冷静节制;即:齐天翼在前三十五章里为光明抛头颅洒热血,而后半章里,取得胜利后,他却活得郁闷起来。这种人生的起落与跌宕不免让我们深思,人生的况味或许就是交织在“大欢喜”与“大沉痛”的起伏中。可见,最后半章与前三十五章看似互相独立,却形成了对话与互文的关系,从而在更广阔的人生意蕴层面延续了故事的内涵,增加了文本的阐释空间。

庄谐杂出,雅俗共赏,是小说的另一个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小说叙述语言的典雅诗意和人物语言的通俗诙谐。在叙述语言上,作者或借古典意象营构诗意氛围,或引用《诗经》《洛神赋》等古典诗词,或运用文言句式,使叙述语言凝练匀称,表现含蓄,文质兼美。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里的景语深深嵌入故事情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实现了古典文学资源的现代演绎。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善用方言俗语贴合人物性格和地域特色,不免让我们想到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对方言俗语的书写,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都贴近大地,体现着深刻的“在地性”。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五月黎明》在平凡琐事中书写人物的侠义精神,在乡野气中书写生命的原始强力,感人至深,值得一读再读。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