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杨国庆:铺写新时代“千里江山图”的炫彩画卷

杨国庆:铺写新时代“千里江山图”的炫彩画卷

2025-02-05 17:58:06
浏览量:

《刘醒龙地理笔记》由《上上长江》《天天南海》和《脉脉乡邦》三部书构成,其中《上上长江》为首部之作,全书19.2万字,收入46篇文章,是三部书中收入文章最多、字数最多的一部关于长江的新书,极富阅读价值和美学价值。

刘醒龙溯长江而上,行走两岸,勤于探访,深于思考,精于书写,以水文水利学、文学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美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多维视野观察长江。他回望历史,思考当下,展望未来,激扬文字,抒发情怀,呈现长江之美,铺就了一幅赞美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新时代的炫彩画卷。

《上上长江》书写的长江6397千米,全长12000多里。“上上”是指事物的上升状态,暗示作家从长江入海口上溯到长江源头的三江源沱沱河,对诸多历史状况、人文风情和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探源和回望。

展示水文水利变迁与赞扬抗洪精神

长江亘古奔流不息,江水湍急变化莫测。作家在长江沿线12个水文站的倾情相助下,书写水文水利的历史和现状变迁,肯定了水文工作者的默默奉献精神。作家得到了,作家在长江上的最后一个水文站——徐六泾水文站登船,与水文工作者一起在“风大浪高”的长江上颠簸,体会了他们长年累月为监测水文资料的辛劳。“在船上,人更懂得长江为何是国之血脉”。在《水的水文》中,作家写池州大通水文站的重要性,它建于1922年,“是万里长江唯一一座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长江水文信息的径流控制站”,指出了该站在水文测量中的重要地位。作家将长江在荆江天然形成的16个河环形容为“荆江十六玦”。作家别有妙意地给这组河环配上了美名。“水做的川江用水文纪念。人做的川江用人文纪念。”(《洪痕》)该站附近有一块石碑,刻有:“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六日,高洪水位一百九十一点四一米。”这是该站1939年新建站以来记录到的最高水位,具有历史价值并凸显了该站的重要水文功能。文中还提到了川江上的40个“著名奇滩”,同样是宝贵的水文资料。作家在涪陵乘电梯到91米深的长江水下观赏“号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水文站”的白鹤梁石刻,深为震惊又深感骄傲和自豪。在岷江高场水文站,作家看到工作人员用500公斤重的铅鱼儿从几十米深处取回岷江江底的流水,“那几近清明的水,怀着诗一样朦胧的温情”。这是对岷江的赞美,亦是对水文工作者的称赞。

作家在《两棵树上,一棵树下》和《怀念一九九八》等文章中,书写了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两岸人民奋起抗洪,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人民子弟兵如钢铁长城日夜坚守在长江沿线,最终取得战胜九八特大洪水的胜利。作家书写1998年抗洪精神,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作用。首先,它启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抗洪精神展示了国家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这对于构建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抗洪精神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描写瑰丽风景与珍奇动物、植物

长江两岸风景瑰丽,宛如连绵不断的风光画廊,诸多风景、风物各有风姿和特色,美不胜收。作家临风观景,欣山赏水,在多篇文章里写出了长江风光风景的美轮美奂。《茉莉小江南》,标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元素和地域文化,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一道色香俱全的秀美风景。这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茉莉”是一种常见的花卉,以其清香和美丽著称,常常被用来象征纯洁和美好。“小江南”则是指一个以水乡风光和丰富文化遗产闻名的地方。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表现了江南地区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该地区的文化韵味。这也是意象的营造,“茉莉”和“小江南”都是极富诗意的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美丽、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使得读者在未读文章之时就能产生美好的联想。这也是音乐的联想。《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中国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深受喜爱。“茉莉”能引发读者对这首民歌的联想,增加了标题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投入。如写“南京和扬州等大一些地方,宛如茉莉花束,周庄和西塘等小一些的去处则是花朵”,城、镇如花,风景如画。“凭着望江楼的窗台眺望,州滩透逸,江涛浑厚,轻帆与巨轮,轻盈的格外轻盈,奔放的更加奔放”。这也可以说是新时代长江风景的一个美丽缩影。

书中还记录了很多珍奇的事物、动物和植物,让读者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人们很可能不知道,云南元谋的土林与路南石林、热带雨林被称为“云南三林”。作家还提到“元谋人”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和中国西南地区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家在《母亲河》即该书开卷第一篇写道,中药藏红花竟然有百分之九十种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四川合江出产荔枝,这恐怕是很多读者不知晓的。湖北黄梅蔡山的二度梅非常奇特,“一千六百年来,一千六百个冬天和一千六百个春天,都不曾不开放的二度梅,这世上仅存于蔡山上,古寺旁”。书中提到白鳍豚、江豚、麋鹿、香獐等许多珍贵动物,描写了长江沿岸很多瑰丽风景,还有许多珍贵事物、植物和动物,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看得出来,作家通过对长江两岸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河的敬仰之情,融入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内涵。提醒人们不仅要欣赏长江的瑰丽风景,还要理解和尊重长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赞颂建设成就与缅怀革命先烈

长江沿线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作家热情地反映了这些新成果新辉煌。作家对三峡可谓是情有独钟,接连写下《迷恋三峡》《真理三峡》《人性的山水》三篇文章赞扬三峡。《永续天空之心》中,作家又将目光放在湖北鄂州花湖机场的建设上。作家将该机场建设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郑和七下西洋”联系起来,极大地拓宽了机场建设的历史广度,凸显了“国之兴盛,交通为要”的美好图景。花湖机场的建设“如今正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建设承载量近期目标中国第一、远期目标世界首位的货运枢纽机场,正是‘空中丝绸之路’的新起点”。作家对鄂州也寄予莫大希望和期望:“这是一座从今往后再也不会被当成小镇的城市,也是那曾经失落,而今已经回归的诗与童话的文化精神的深扎与永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为新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书中多处讴歌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彰显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作家在《公自一去无狂客》《青年独秀》《虎族之花》等文章中,多处讴歌历史人物和革命先烈,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这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挖掘和传承,凸显出多重美学意蕴。历史与自然的交融,革命先烈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反映了革命先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对历史记忆的珍视,赋予了作品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深度。作家通过对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的叙述,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带来了审美上的享受,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通过对革命先烈的讴歌,读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激励,从而达到审美与情感的统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继续前进,这是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结合,作品中既有作家个人对长江流域红色历史的深情回忆,也融入了集体记忆中的革命先烈形象,实现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完美结合。

拜竭文学名家、

探寻文化文脉和批判日本侵略者

书中有几篇拜谒屈原、杜甫的文章,表露出作家对他们的崇拜之情。在《汨罗无雨》中作家赞扬屈原:“精于政治而被政治所毁,因为忧国忧民而死于忧国忧民,那漫漫之路哪里是求索,分明是君子舍身。”在《铁的白》中,再现铁杵成针的典故,李白“磨成能绣万千锦绣文章的空灵指针”,使其“诗情画意千秋万载仍在人间涌动”。在《走读第四才子书》中,作家具体写了在杜甫墓前的心情与情景。“只在那墓前稍一伫立,心头疑问,世上疑云,忽然尽数散去。墓前三五尺见方的一池洗笔泉水像慧眼一样将千古文章、百代人世映照得一清二楚。虽然这也是历史,又与历史大不相同。”这就是千代文章和刚硬风骨的象征。

作家拜谒屈原、李白和杜甫等文学名家,回望中国诗歌的源头,探索楚文化、楚辞的起源,思考唐诗兴盛的要诀,探寻当代文学创作繁荣和发展的路径。展现了作家对他们高尚品格和卓越文学成就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记忆的尊重。

作家不辞辛苦,溯江而上,对传统文化文脉的传承作了深入的探寻。作家在《醉翁亭遇王黄州》,写到在滁州琅琊山拜谒先后就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和王禹偁,感慨《醉翁亭记》与《黄州竹楼记》的文采,以及二人的政治抱负和高伟人格。文中还提及刘禹锡、杜牧、黄庭坚、苏东坡(苏轼)等著名诗人,与欧阳修和王禹偁类似的人生境遇。他们的文心一脉相承,他们的经典作品永世流传。

《赤壁风骨》追溯了鄂东地区文化文脉的构成内涵,“诗文哲理以心灵为天下,以真理为至尊”。湖北黄冈一带当年文化文脉传承的历史辉煌,都被作家细致、艰苦地探寻和挖掘出来。

就连一块村名的牌子,作家也作了细致研究,探寻出诗歌与文化文脉传承的历史与魅力。在《雪是诗的门牌》中,侧重写了黄石市一家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的一块村名牌,村名为“诗发家”。作家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就是将屈原、李白、苏东坡的三千年浪漫全部加起来,也想象不出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如此村名。”

作家在《滇池巴水闻先生》中,大力赞美闻一多先生对传承传统文化文脉所做的重要贡献:“闻一多先生此生与众不同,坐下去温婉地研习诗歌,站起来激烈地燃烧自己。”这深刻地描绘了闻一多先生的人格特质,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精神风貌以及其在文学和美学领域的价值。

作家通过对长江流域历史遗迹、文化地标和历史名人的探寻与研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脉,让更多人了解到长江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读者可以感受到有丰富文化价值的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伟大和神圣,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自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孤山二度梅》《水边的钢铁》《金口皛正平》等文章中,作家怀着愤懑之情,揭露和批判了当年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表明了作家反对侵略的正义与正气,表达了深厚的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怀。作家批判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我国军民施放毒气,对汉冶萍生铁和矿石的抢夺,炸沉“中山舰”等罪恶行径,揭开历史的残酷真相。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悲剧的重演。

《上上长江》有多样价值和启示。首先就体现在对文学地理学的贡献方面。刘醒龙以长江为线索,串联起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中国文化地图的重新诠释。通过作家的行走和叙述,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变迁,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呈现,丰富了人们对文学地理学的理解。该书对建立新的散文写作范式也颇有价值,作家将实地考察与人文思考相结合,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沉淀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视角。对长江的实地行走,将沿途的所见所感与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相结合,使得作品既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又有深度的文化思考。将散文从纯粹的个人情感表达转变为对自然和人文双重关注的文学形式,这种写作方式会对散文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该书是一部蕴含丰富水文水利学价值的作品,通过对长江流域的实地走访与深入描写,揭示了长江的自然地理属性和水文特征,对水文水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独特的视角。该书还展示了长江流域丰富的动物学和植物学资源,对生态文学创作和自然保护意识传播具有重要价值。该书对旅游学也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实例和经验,也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理念传达和旅游规划的创新提供了深刻启示。该书对长江流域各个地段的气候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极具宝贵的气候学价值,可以为研究长江流域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该书还有积极的文艺学价值,体现在对人文关怀的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生态意识的提倡等多个方面。

《上上长江》带给人们重要启示。书中对长江流域各个地段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述,是研究长江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书中有多处对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具体书写,提到保护长江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如保护好长江源头的每一滴水,保护好两岸的动物和植物,保护好两岸的人文、历史遗址和景观等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长江经济带在生态友好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别林斯基说,作家“是时代之子和历史的被抚育者:他的感觉方式和思索方式,顺应着他所隶属的社会集团和民族集团,顺应着他的祖国以及全体人类的历史状况而一同变化”。可以说,刘醒龙的《上上长江》恰恰顺应着“祖国以及全体人类的历史状况而一同变化”,写出了长江的“历史状况”,更是写出了长江在新时代的“变化”和呈现的崭新面貌。

作家从长江入海口溯流而上,一直走到长江源头,一路文思不停,笔耕不辍,运用多种修辞艺术手法,力透纸背地写了许多新篇佳作。以细节刻画事物之美,以比喻显现风景峻美,以排比增加文章气势,以对比增强叙事张力,以拟人赋予物体生命,以议论直抒作家胸臆,以诗歌讴歌长江壮阔。

刘醒龙在书中抒发了行走长江的笃行之情,歌咏自然的关爱之情,思考生命的哲理之情,歌颂先烈的崇敬之情,拜竭名人的缅怀之情,赞叹风光的激越之情,回望历史的感慨之情,憧憬未来的向往之情,批判侵略的爱国之情,赞美时代的豪放之情。

全书用人文地理,展示抒怀寄情;用壮丽风景,尽为时代赋能。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