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香港水云天 >> 理学家与文艺家

理学家与文艺家

2022-09-09 10:20:55
浏览量:

被理学家头衔耽误的文艺家——朱熹,他其实工诗善文,文学造诣甚高。

不过朱熹在理学及教育方面的成就实在太熠灿了,遂掩盖了他的文名。

孔庙大成殿里的十二哲者,只有一人不是孔子嫡传弟子,这人便是南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朱熹。朱熹的思想,对后面的元、明、清影响很大,被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又一位大教育家。

钱穆先生在《朱子新学案》中这样评价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他两人,都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散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

学术思想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文名又怎能不相对失色呢?

笔者对理学不甚了了,对这位华宗大贤的敬慕,关注重点落在他的山水诗文之上。就有学者评说他的诗以山水诗成就最高,在他笔下,八闽风光、武夷山水、云谷奇观、师友情谊等一一入诗,而描写锦山绣水时,哲学思维又同时融入诗中。除了诗,词的成就也备受识者推崇,有称许他将宋词所特有的一种形式“隐括体”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熹震烁千古的诗词名句,最为人传诵者有以下四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才到秋来气便高,雁声天地总寥寥。

客怀今夜不成寐,风细月明江自潮。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说到朱熹的软性散文,无疑以《百丈山记》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这篇游记的文采,堪与陆游、范成大互相辉映。

有赏析认为朱子这篇山游记的优点在于并不平铺直叙,而是有选择地重点勾勒出六处景致,写景亦详略得宜,认为某处有重大特色者,便着意多落墨,否则从略。下面且请细加欣赏全文,看看你是否能领略得其中优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馀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馀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朱熹百丈山之行,除了为文以记,也同时作有《百丈山六咏》以纪,诗的内容与游记平行,以下请欣赏咏五: 

西阁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上面提到,有赏析认为朱子游百丈山之记胜在择重点勾勒及描写详略得宜。这番评析虽然说得也颇成理,不过笔者个人却觉得亦非全对,皆因有选择性勾勒及着墨有详略,古人不少游记也有着差不多的特点,实不足以看作是朱子此文的独有特色。笔者细读之下,倒是读出了此文另有一项特色是有别于其他的山游记的:他人写山游,多着眼于写山景的静态美,朱子却重点落墨在山中所见景色的动态美,而是项特色,更是贯穿了全文的大半。他人写山景容或也偶有写及动态的,毕竟份量占的少。

按全文写景主要落在第二和第三段。在第二段,朱熹多番及多角度地状写山中溪涧流动的声色美,如:“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南与东谷水并注/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写来笔法灵动活泼,视角又多变。

第三段则更见精彩,写登游石台,先是见瀑布瀵涌如散珠,复见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斜照光影动人,继而又得睹云海飞浮,欣感那动态色相之美,更胜溪涧的流动,如:“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而描写太阳斜照西山之语“馀光横照,紫翠重叠”,“横”与“重叠”亦生气勃勃,甚有动作感。

总括来说,朱熹游百丈山之记,章法精简,闲杂从略,全文不足500字,却已把山中胜处写得淋漓尽致,遣词造句比诸一般的山游记更见生动多采,更显五光十色,而描写云海的飞浮壮观,更是少见于古代游记,尤属难得之至。

晦庵先生的辞章造诣不让学术哲思专美,两者均散发出莫大的声光。他一生雅好山水,自言“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外,竟日目不瞬。”,因而写下了许多山水诗文佳作,即如长达千多字的《云谷记》,文词清丽可喜;又如《卧龙庵记》,先述及读前人作品知该地风景殊美,不胜憧憬,及至亲临后,发现庵虽废而“其泉石之胜不可得而改”,文气抑扬有致,而灵动多采的《百丈山记》,则更属脍炙人口的杰作。

只可惜的是,因为理学和教育方面赢得的名声实在太熠灿了,以致文名相对被暗掩下来了,诚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文艺家,被豪光四射的理学家头衔所耽误了,叫人深感有憾矣。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