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瓦屋村》:巴盐古道辣椒红

《瓦屋村》:巴盐古道辣椒红

2024-03-11 11:44:37
浏览量:

《瓦屋村》是一部以渝东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刘冬麦返乡带领村民完成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创业故事。农民企业家谭建兰以小说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巨幅创业画卷。作品气势波澜壮阔,场面鲜活生动,令读者感叹。

芭茅草包裹下的瓦屋村一片苍凉,只有那灵动的藤子沟湖给人一点儿希望和慰藉。荒芜的土地,破旧的瓦屋,孤独的老人,可怜的留守儿童,面对如此狼狈不堪的现状,如何顺应时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县、镇的领导干部们绞尽脑汁。镇上最终决定恳请本地外出打工的刘冬麦回家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几经思想斗争后,善良和担当将刘冬麦推回了家乡,当上了村委主任。从此刘冬麦的命运与家乡与社会与时代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弄潮儿。

有人评论此书“这是一部记录历史变迁,讴歌时代精神,脱贫攻坚的故事堪比《山海情》”的作品,这引起我的好奇心。《山海情》是脱贫攻坚时期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带着兴奋和质疑我阅读了《瓦屋村》和《山海情》,并且看了《山海情》的电视剧。主要是想从中比较出这两部小说的差异。比较的结果是,两部小说各有千秋,但是《瓦屋村》里热腾腾的生活气息以及村民和政府为完成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而双向奔赴的攻坚克难精神更让人感动。《瓦屋村》的场面比《山海情》更加宏大,历史画卷更长,不仅记录了脱贫攻坚,还延伸到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画面极具西南地方特色,鲜活生动。比如对表舅爷以及马有才死后哭丧情节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西南地区土家族的哭丧习俗。再比如对铧头嘴倒椒场面的描写,为保护椒农利益,将收来卖不脱的三十几万斤辣椒,倒入铧头嘴喂鱼,像一座鲜艳的椒山斜插入湖里,突出了土家妹子刘冬麦的果敢善良担当和产业发展道路上的辛酸悲壮。全书以实现瓦屋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切口,以辣椒产业发展为主线,用朴实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渝东南地区的地理风貌以及土家族的风土人情,语言十分生动。可以说,此小说是一部可作为保存和供后辈查询了解渝东南地区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百科全书。

《瓦屋村》在记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洪流中,突出了产业脱贫,产业振兴的核心地位,瓦屋村的“石柱红”辣椒产业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乡村脱贫振兴史。小说详细介绍了此产业发展项目的选取,来自于胡县长在走访群众中,偶然了解到向朝田家辣椒有特色能卖钱的实情后,因地制宜地选取了发展辣椒这个长效产业项目,而驻村第一书记谭丽华从村民刘顺油家的特色李子上发现了脆李产业,大家靠村民自身努力研发了出了石柱的物华天宝——“石柱红”辣椒种子,实现了一粒种子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神话。书中用独具特色的石柱土家族方言朴实地记录了“石柱红”辣椒品种、品质、品牌的提升以及研、产、学、加、销的全部过程。主人公刘冬麦打地铺吃泡面,受尽白眼屈辱终于将“石柱红”辣椒推销出去,实现了生产无忧,销售不愁,从而使得“石柱红”辣椒成为全国十大名椒,书中对“石柱红”辣椒的清楚陈述更是能给予后来者以启迪和引导。

《瓦屋村》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胡县长,谭丽华,老支书,向胜麦等人,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比如书中主人公村委会主任刘冬麦这个大大咧咧的“野娃子”,爱憎分明,敢作敢当,做事讲策略,办事讲原则,在重重阻力面前不畏惧,不退缩,以一村之长的担当,以企业家的情怀,带领辣椒合作社闯出一条富裕路。也正是这些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带领因病致贫的刘成米、刘顺油,因赌、懒致贫的向胜麦等人脱贫致富。“遇事烂”向胜麦,在刘冬麦、谭丽华等人带领感召下,激发起了致富的内心渴望,产生了向上向善的内在动力,成为全村辣椒种植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走上了富裕路,迎得了村民的尊重,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整个人由内而外发生了转变。书中描述“向胜麦来到官田坝理发店,将乱蓬蓬的中分头理成了平头,买了两件经济实惠的衣服,摸黑回到家里,将那两套已经不成型的灰白色西服放灶火里烧了”。从此向胜麦告别了“遇事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既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热腾腾的生活气息,这样的作品,也只有长期生活在农村,扎根在人民中的作者才能写得出来,这是《瓦屋村》独特的文学价值。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