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张燕玲:用文学理解生活,以文脉沟通世界

张燕玲:用文学理解生活,以文脉沟通世界

2023-12-06 12:31:38
浏览量:

面临新时代的巨大考验——海量的新知识、新科技,以及泛文化的新文学形态等,我们将如何做好自我实现?我常想要做一个有自省精神的人,多一点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关切和忧患意识,从而与历史、与时代和现实,当然也是与自我建立一种关系,用作品建构起自己理解现实、想象历史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至少,让我们的写作更有尊严和意义,并以文脉沟通世界。

我以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自觉,首先应该关注写作本身,即自觉各自的民族身份,更要以作品说话,注重各自作为作家本身应该达到的高度。当然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民族艺术的创造之源。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们的文脉之一。虽然在全球化的双刃剑下,那些充满民族个性的生活习俗已渐行渐远,但我们知道生活深处,我们的血液里有自己看待世界不一样的方式,这些与汉文化有差异性的东西,闪耀着我们梦想的星光,而梦想离文学最近。也为此,我们的作品自然透出独特的边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表征。其实,我们这一代作家站在前辈肩膀上并没有走得更远,尤其我们南方的边地写作,更需要拥有世界眼光,才有超越前辈的可能。比如我们各民族的民俗在某种程度上串起民族的漫长历史,但民俗落实到文学创作只是一个符号化的体现,文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无论你以什么创作方式,文学都要回到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从来生机勃勃。比如那些在时代巨变中仍保存良好的千年民族古村落,就留待写作者的艺术挖掘与表现。我曾行走过多个少数民族古村落,真的为那些原始的山水田园、古老而新生的乡村文明、和谐的各民族生活、美好的人文风情所感动。可见,日常经验美学与民族史诗美学的融汇再造,也许就能创造出充满异质性的、蓬勃陌生的民族佳作。

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必须与人类文明融合,才可能走向世界。因为在民族差异性与独特性中,探求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性才是民族文学的优势之所在。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