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父亲和雕像》:为那座无言的“工人雕像”发声

《父亲和雕像》:为那座无言的“工人雕像”发声

2025-01-13 12:06:30
浏览量:

工厂、工人是作家肖克凡心中永远的情、永远的痛,也是他不断书写的动力。在中篇小说《父亲和雕像》中,情更浓、痛更切。工厂没有了,变成了私营的高价房地产项目。许多工人和后代都住在这个楼盘里,每天脚踩着老工厂的这片土地。这个巨大的落差,构成故事的现实背景,似乎在给历史的、时代的神经传递着隐隐的痛感,也给这个平实的故事添了几分悲情。

故事主线的推进过程乍看有点荒诞,得肺癌住院的老电焊工李玉福听说要安排伽马刀手术,立刻想起了往事。当年,属国营大型企业的华北电机厂承担了援助巴基斯坦的政治任务,要求发电机组保证质量,不能出错。技术能手李玉福主导电焊,连续干了两天两夜,经伽马射线探伤仪反复检测,全部合格。后来仪器失踪,李玉福认定有人把它埋到了工厂地下,也就是现在高价楼盘那片绿地里,一定要儿子李秀柱想办法挖出来,以免射线伤人。“工厂的孙子”李秀柱在小区转了几天,终于暴露了意图,引发了居民的恐慌。

还有其他人也在惦记着这台仪器。两个自称文物基金会人员,看似在帮李玉福,其实是在寻找藏在这片地下的宝贝。原来,华北电机厂是在私营的宏达电器厂基础上建起来的,而宏达的老板章守才则是李玉福的岳父。当年,章守才确实得过几件值钱的古董,在公私合营期间转手给了古董商,还留下了字据,并没有埋在地下。这笔钱留给了女儿过日子,李玉福认为这是一个道德上的过失,主动放弃了当劳模的资格。多年以后,他决定弥补当年的过失,用这笔钱支持挖掘伽马射线探伤仪的工程。知情人得到资料,告知仪器没有埋入地下,而是保存在工业遗存博物馆里。工厂遗址上还有一尊未完成的汉白玉工人雕像,李玉福决定资助艺术家,把雕像创作完成。

光看故事情节确实有些非逻辑、有些跳跃,内在关系却很真实。首先,工厂是破产了,但工人的心却是完整的、相通的。李玉福生重病,在东莞给人打工的厂长打电话要李玉福动用伽马刀先进治疗技术,口气很硬,又恢复了厂长的权威。党委书记去新加坡投靠儿子之前专门上医院看望,第一句话就是“没让你当上劳模,不恨我吧”,分明是做思想工作的口吻。两个领导之间关系并不融洽,但都关心着只会闷头干活的“骆驼李”。而李玉福想到的是,别让当年的那台仪器影响工友们今天的生活。实际上,仪器之事与他无关,他只是心里老惦记着工厂工人。这种人际关系表明,工人们之间那根看不见的情感纽带一直就很牢固,人散魂不散。

而且,在工人们的心灵深处,还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他们服从了命运的安排,开始重新择业。“80后”李秀柱干广告,田铭进了物业公司,杜玉雯干上了媒婆,就算住进被称为“城市幸福生活名片”的小区,他们内心还积留着郁闷,难免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杜玉福突然变得爱说话了,还很恋旧,只爱吃按老婆生前“手抄本”家庭菜谱做的饭。得知草坪下面埋有放射性仪器时,老工人刘振岭反应很激动,甚至有点无理取闹,差点没把李秀柱扣住不放,看上去是在维权,其实更像压抑心情的曲折释放,或是在表达一种忧患意识。

第三,他们到底是厚道的人、有信仰的人。李玉福一直认定岳父留下古董不够正当,成了多年心理症结,一定要把这笔钱拿出来回报社会,才算治好自己的心病。这背后有着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和财富观依托,有工人阶级的时代信仰支撑,思想脉络相当清晰。在当代社会,他们可能处于弱势,但初心不改、信仰不变,与流行的世俗理念不同,本身也产生了思想的能量和精神的力量。

故事中真正荒诞的,可能是一些社会现状。小说描写社会无端刮起“探宝热”,做“发财梦”。那两个文物基金会的人完全是受利益驱动,一门心思要在草坪下找到宝贝,还试图诱骗李玉福的那笔良心钱,由此折射出当代资本影响下的社会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小说描写得云淡风轻,却也透着深刻的批判意识。

读《父亲和雕像》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迈进。如果比较着读,还会往下想,中国工业发展艰难曲折的奋斗之路,离不开工人阶级的付出、牺牲与贡献。就像小说中那座未完成的工人雕像,它从历史过来,终于碰上了晚年的电焊工李玉福。雕像虽不会发声,却分明在说:我永远都在。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