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进一步繁荣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

进一步繁荣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

2025-11-26 12:35:33
浏览量:

我们正置身于一场波澜壮阔的媒介革命之中,互联网技术以其颠覆性力量,重塑着文艺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催生了文艺的新生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成为了这一文艺新生态的重要表征。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新大众文艺的基本特征、演化规律、发展路径等问题,不断引导和推动新大众文艺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大众文艺是数智媒介与当代文化需求相融合的产物,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媒介精神的体现。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新大众文艺已不再是即时分散的地方性现象,而已成为一种全民性、全过程参与的文化热潮。在网络平台上,网络文学作家正以其非凡的创造活力,成为新时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外卖员、保洁工、建筑工人等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者利用诗歌、散文、纪实等文体,书写个人的亲身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即文艺”的创作取向。这些作品语言质朴,情感真实,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这样的创作态势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文艺创作主要集中在专业作家和文艺从业者的范围内,而新大众文艺则打破了旧有格局,使得文艺创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些新型创作者,真正将文学带回日常生活现场,实现了文艺创作权利的普及化、民主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素人写作”现象的勃发。他们的创作接地气、有烟火气,与传统现实主义文艺遥相呼应,聚焦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

新大众文艺构建出新的文艺生态。在技术刺激、既有秩序变革、数字传播环境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当代文艺创作者所捕捉的各种经验切片得以生动呈现,打破了高度专业化、区隔化的创作壁垒,也让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中所设想的机会平等、团结协作的“共同文化”成为可能。特别是在网络平台上,各种文本相互交织,读写互动更加频繁。网络直播、在线论坛等多媒介交互作用使得新大众文艺批评呈现多元化、沉浸式、即时性的鲜明特征。网络文学平台的“章评”机制,B站、抖音等平台上的弹幕评论,不仅成为读者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重要批评方式,而且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艺创作模式。新媒介的信息交互性使得自由评论、多元评论成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新常态。新大众文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包容同质与差异、普遍与特殊、主流与边缘,搭建起一个更为包容且多元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大众与分众并非对立,而是一种互为条件、循环共生的关系:充分的大众化提供了巨大的“作品池”,让更多以往不会被觉察的细流有机会融入;而细化的圈层又如同无数毛细血管,确保了文艺事业的活力与韧性。这种多元共生、良性互动的文化格局,正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大众文艺在文化表达上展现出传统与当代的创造性融合。面对璀璨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大众文艺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主要通过融合化表现、情境化转译、活态化应用三种形式,致力于搭建起古今对话的平台与桥梁。“融合化表现”是创作者将传统元素、人物、母题等依托现代视听媒体和叙事架构进行再表达,激活经典文本对于当代人、当代生活的情理意义。这些实践不但创造了一些深入人心的“国潮”形象,而且通过跨媒介技术的融合呈现,激发了更多新生代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认同。“情境化转译”是将历史变迁中的人事、观念、用语等放到当代社会氛围和日常生活语境中进行再叙说,为人们总结经验、思考现实提供历史镜鉴。“活态化应用”是借助新媒介技术将传统技艺、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融入当代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演绎,使其功能价值得到重塑的同时,激活独特的审美意蕴。众多网络UP主通过抖音、TikTok传播非遗文化。他们坚守民间匠艺,在乡村田园场景中呈现食品、器物等“从无到有”的手作过程,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毫无疑问,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是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体现。创作者们依托多样的媒介和文体,对所表现的内容进行随物赋形,创造出了很多鲜活的形式和语言。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其中也蕴含着许多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比如,算法牢笼导致作品的同质化,AI创作导致主体的空心化,技术迭代导致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等。因此,如何进一步繁荣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进而催生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繁荣新大众文艺,第一要务是构建健康有序的文艺生态。新大众文艺要树正气、接地气、有烟火气。这就意味着,文艺创作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记录无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呈现其崭新的精神风貌,创造可供无数人共享的文艺作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各大网络平台在精准匹配用户兴趣的同时,还应当设置多样化的人文指标,加大对小众、高品质内容的培育与扶持,并优化创作者的收益分配。网络平台不能仅仅扮演技术中介的角色,而应当承担起筛选、引导、培育、把关的责任,扶持和推动优质内容脱颖而出。相关教育机构和文艺组织可开设写作工坊,举办文艺培训活动,帮助普通创作者提升艺术创作能力。通过加强数字素养与创作伦理教育,引导更多普通创作者尊重原创,守护创作的主体性。批评界则应建立更包容、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尊重素人创作的独特性,也鼓励其向更高艺术境界迈进。这种评价体系应当超越传统的精英主义框架,同时又能引导新大众文艺不断提升审美品质和思想高度。例如,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传统文学的标准,但也不能放弃基本的艺术要求和价值导向。

网络语言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甚至提供了很多鲜活的词语。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扁平化、情绪化、符号化的表达。因此,我们需要强化引领,营造由个体自律、社群共治与社会引导三方共同作用的机制。于个体而言,培养语言敏感度是关键。在不同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思维的训练。这种语感的培养,需要写作者多读经典作品,感受古往今来文字的力量与深度。同时,要多提笔写作,哪怕只是记录日常感悟,也要尝试用不同的词汇、句式来表达,在反复推敲中不断锤炼思维与表达能力。只有创作者把语言品质作为追求,不盲目跟风用梗,用心打磨表达,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的语言审美。主流媒体与平台需发挥引导与示范作用。在保持语言规范的同时,可适当吸收富有生命力的新鲜用语,既展现语言的包容性,也同步实现语言的有机更新。社交平台可通过算法优化,减少低俗、无意义热梗的传播,增加优质原创内容的推荐权重,让那些有思想、有深度的表达,获得更多关注。健康的语言生态,应当是经典与流行并存,高雅与通俗共生。

繁荣新大众文艺,需要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实现科技赋能与制度保障的有机结合。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运用,文化新业态和文艺新形态层出不穷,“文化+科技”的前景无限广阔。需要把AI当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算力与开源模型不应被少数机构垄断,而应尽可能地向创作者开放,确保其使用简单、易于理解,避免数字鸿沟。这不仅关乎技术访问的民主化,也关乎文化创作权利的公平分配。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消费体验。尤其是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的应用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新大众文艺的新形态、新场景。要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升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文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也要注重传播机制和内容治理的创新。在制度层面,需要创新文化领域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使繁荣新大众文艺得到保障。特别是在版权保护、收益分配、平台责任等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公平、透明、有效的机制,既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又促进内容的广泛传播和再创造。

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不是技术的副产品而是文化自觉的新形态。它既承载着千百年来文艺大众化的梦想,又呈现了信息时代文化普及化的状态。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文艺的生产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展望未来,新大众文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繁荣不是放任,引导不是管制。面对新大众文艺发展中的种种困境,我们需要的是智慧的引导、包容的治理和创新的勇气。唯有技术、文化与制度多方合力,才能构建起真正多样自主、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防止精英主义的傲慢,也要警惕民粹主义的陷阱;既要保持对商业逻辑的警惕,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既要拥抱技术创新的浪潮,也要坚守人文价值的底线。

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就是培育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自如表达,当每一种生活体验都能获得艺术形式,当每一份情感都能找到共鸣的回响,我们就在真正意义上迎来了文艺的繁荣时代。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实践中,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敏感与耐心以及坚定的信心与希望。因为最终,新大众文艺的繁荣,不仅仅关乎文艺本身,更关乎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新找到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的归宿,构建属于这个时代同时也指向未来的文化共同体。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