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自然文学中的温润哀伤与朴素哲思

自然文学中的温润哀伤与朴素哲思

2024-09-30 16:04:20
浏览量:

《客居深山》傅菲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作起源于心灵在记忆中的漫游,着眼于细处的铺陈。”读傅菲的散文,常有身临作家所写之境的真实感。他的笔尖如溪水潺潺,对山野的热爱也深入骨髓。对自然的长期记录,使他具备一种内敛而诗意的文风,也让他心性沉稳、内心充满了哲思。

客居深山,见物抒怀。这位南方乡村研究者和伦理探究者,将自己放逐在江西德兴市大茅山北麓的笔架山下,与山对话、与山中万物共鸣,写乡野之事、状乡野之魂。书中,无数的植物扑面而来,无数的小动物入笔入心,包括善良的村人携着山野的清新质朴之气缓缓而来。温暖与诗意明媚于笔端,安静与哲思悬浮于文字之上。在水泥钢筋丛中略显疲惫的人类,在与山的凝眸中,看见了自己的孤独与丰富,也照见了自己的贫瘠与渴望。

《客居深山》由“堂前明月”“田家澡雪”“时序画像”“林深见鹿”四辑组成。名曰“客居”,实则已深入乡野文化之腹地,既写当地之物产,也写与之相关的人事。夜阑卧听蟋蟀声,天明且看桃浆凝;破缸重修炆牛骨,圆篓翻新求蜜甜。作家写入冬时的炭火、糯米和萝卜,写扑火的蛾子、死亡的植物,写雾雨下的村子、养牛的农人,写深山高悬的明月以及踏月而归的友情,也写万物镜像下熟悉又陌生的自己。平缓而朴素的叙事方式,营造出细腻且有层次的散文意境。身体在场、生活在场,精神亦在场,场场皆是众生万物的心灵对话。成年人的孤独,便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见人,见己,悲喜自渡。

作家是深谙生活的,对笔下的人物不渲染悲情,不夸大价值,“鸟打坞”中如树叶般寂然凋零的圆水师傅,说话大嗓门做事风风火火的“三茅”,靠种粮养家爱惜谷子的“杨阿四”,挑着大蒸锅擅长吊酒的大扁师傅,住在山上守着工地勤劳的贵州夫妇,以砍毛竹为生、爱吃五花肉的万顺……这些大山附近的普通人,如深山中无数的植物,身处泥泞,却又面目干净。作家试图通过一个个个体,去诠释生活艰深的朴素主义哲学——如何生?如何死?如何爱?如何永恒?

散文的本质是“我”与“自由”,“我”是灵动的,目光所及皆是土地、时间与生命。两年多的观察绝非浮光掠影,而是自觉地将自己变成一株植物,长在了时间的缝隙里,这个沉迷日常、自带野趣的作家是这片土地的代言人,他通过草木看到了时间的色彩,又用锄头和笔写下了自己的哲思,“我”是清醒理智的旁观者,也是身处其间由衷热爱的局中人。“自由”是书的灵魂,与山中的风、林上的月、壶中的酒、土地上的河流一并野性地嬉戏打闹着,心无挂碍,万事清明。

作家说:“去山中或原野,并非为了采集什么,而是寻找一种对话方式。与滔滔或羸弱的江河对话,与旷野中一棵孤独的树对话,与明月或孤星对话,与此处和彼处的人对话,与活着或死去的自然之物对话,与远山的荒路对话。与山民对话,终究是与自己对话。”置身人群,孤独感常有;享受现代社会的便捷,却又怀念车马都很慢的时光。从古至今,无数的人奔赴荒野洼地,踏上群山万壑,奔向悬崖峭壁,除了证明自己的勇力,还在于只有置身自然之境,才能清醒地见到自己,或狂妄,或懦弱,或悲观,或冷酷,那些偏执也好无病呻吟也罢,都能被自然疗愈。人一旦将自己安放在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便什么都好了。

读傅菲的散文,有一种温润的哀伤。它和村民的命运有关,和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关,和浅浅说、默默诉的文字风格相连。比如土狗“矮驴”和主人万顺的故事。一百七十三把或锈迹斑斑或断了刀嘴、刀柄的竹刀是主人一生劳力的见证,只是七十多岁后再也没人请他砍毛竹了,土狗目睹了他的衰老,而我们目睹了一个乡野生命即将凋零。比如《生而为橘》中的玉生,因为无法启口的单恋,对雅兰赠送的一株橘苗寄寓了全部的深情,人走橘死,人树同命的悲感弥漫于纸上、心间。这种哀伤不凝重,缓缓的,柔柔的,却如雾般拉扯于天地间,看不清来路,摸不到以后,只有莫名的一声叹息,响在历史的尘埃中。

晴天散步,雨天听雨,雪夜观花。每一位自然文学家都是生态的布道者。记录高纬度北方莽林的地理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提出土地美学概念抒写荒原的西格德·F·奥尔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的爱默生……傅菲深受梭罗、约翰·巴勒斯等作家的影响,致敬自然、歌颂生灵。他说:“树比人活得长久,甚至有时候还可以代替人活。每在一个地方暂居或客居,我都会种下树,以示曾于此生活过。”他说:“窗户是星空的缩写,玻璃缀满了珍珠。熠熠生辉的珍珠。”他说:“集镇消失于黑夜。黑夜把人间还原为旷野。”他说:“萤火虫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他说:“黄麂是高贵的,也是孤独的,独自在草原浪迹。或许只有高贵,才可以匹配孤独。或者说,高贵的,才是孤独的。孤独的,才是自由的。”在傅菲笔下,植物有了情感,动物有了思想,人类有了共情,灵魂有意,互为光亮。

明代处世箴言集《菜根谭》中有“机息风雨到”一说,意思是,放下复杂的念头时,就能感受明月相照,清风袭来。一次次入山朝圣,一次次解构自己重建内心秩序,需要勇气,也需要慧心。“以原本的面目,过原本的生活”,祛除繁杂,过滤内心,把上蹿下跳的各种情绪安放在寂静的山中,活在自然,也活在不朽的人间!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