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观点 >> 《西藏妈妈》:书写温柔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西藏妈妈》:书写温柔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2023-11-25 09:52:41
浏览量:

作为进藏20余次的作家,徐剑与西藏这片神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对于他来说,西藏不是单纯的地域版图或旅游目的地,而是他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他的《东方哈达》《经幡》《金青稞》《雪域飞虹》等作品,倾心书写青藏铁路、青藏联网工程、藏区精准扶贫、西藏历史与文化等内容,共同构成镌刻着作家灵魂、情感与心血的“西藏叙事”。

报告文学《西藏妈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9月推荐书目),是徐剑“西藏叙事”的最新篇章。在作品里,徐剑既坚守他一系列西藏题材报告文学的基本风格,也呈现出新的气象、追求新的表达。这部“为新时代新西藏的慈善公益而歌”的作品,不乏徐剑报告文学一以贯之的瑰丽绚烂、高歌深情,以及“千年一梦桃花落”的诗意流淌与诗情绽放。从立意、结构再到语言,这些特质浸润其间。与《东方哈达》《雪域飞虹》等书写重大工程壮阔、恢宏主旨有所不同的是,《西藏妈妈》是再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与家庭气息的“西藏叙事”,充溢着朴实、温馨、舒朗和慰藉的治愈系风格。作品形象地表达出新时代西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如作者所言:“一代赞普的梦想,经过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时空,唯有在新中国,在一代共产党人的手中,才变成现实。”

2013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全面推进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工作的意见》,提出3年内在全区实现有意愿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在县以上供养机构100%集中供养、孤儿在政府主办的地(市)以上儿童福利院100%集中收养的民生保障模式。也就是说,孤儿被集中收养在地市级儿童福利院,五保户则被集中供养在县级福利院,简称“双集中”,实现少有所托、老有所养。其中,在儿童福利院,负责管理教育这些孩子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女性,一个“妈妈”照顾4个至10个孩子,共同居家生活。作者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获知这个群体的动人事迹,决定要像这些爱心妈妈全心爱护孩子的执念一样,为西藏写一部新作品。他秉持报告文学的行走方式,由昌都儿童福利院开始,足迹遍布西藏大部分地区,倾情描述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那曲等地市的儿童福利院里上百名爱心妈妈的感人故事。作品以儿童福利院空间为聚焦点,以“妈妈”为人物再现的核心点,以“妈妈”对福利院孩子的用心关爱为共情点,讲述爱心妈妈们的身世、言行、作为和境界。她们或为未婚女、未生娘,或为终身未嫁女,但大都集温馨、乐观、责任和大爱于一身。作品对这些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精彩描述,她们有着“拉萨河一道浪花”似的清纯微笑,有着像天上月亮一样的美丽容颜,有着像太阳一样博大的胸襟和热忱,有着良善的品格、悲悯的情怀和高贵的风采,有着丰盈而圆满、温柔而博大的精神世界。大量来自生活原态的对话、细节和场面描述的文字,简洁而深情,使得全书举重若轻、神采飘逸。在专注于爱心妈妈与孩子之间故事的同时,《西藏妈妈》还具有阔大的叙事开合度,通过对福利院这一特定空间与“西藏妈妈”这一特定人物群体的叙写,拓展至当下社会普遍面临的婚姻与家庭、就业与扶贫、青少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广阔领域,进一步强化了作品内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让作品所带来的治愈性效应超越了单一的情感慰藉,抵达具有现实意义和哲理意味的思想高度。

好的题材与深刻的思想,需要有好的形式来呈现,所谓“艺术的文告”大抵如此。在当代报告文学作家行列里,徐剑有着突出的才情和清晰的文体意识。他倾心或醉心于报告文学的艺术营构,并勇于超越自我。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鲜明个性和“徽章”,令人印象深刻。譬如,叙写青藏铁路的《东方哈达》以上行与下行列车式交错叙述结构,链接历史与现实;《金青稞》以“他”视角的转换与交错,展现时空交织中的西藏今昔;《雪域飞虹》以“正负极篇”折射青藏电力联网的壮举等。在《西藏妈妈》中,作者精于艺术营构的用心亦是随处可见。作品以第三人称叙述孩子与爱心妈妈及相关人物的故事。在大多数章节里穿插作者的田野调查、采访纪实,以第一人称“我”呈现非叙事话语,作用在于抒发情感、表明态度等。两者的相互交融,既是推进故事、速写人物的需要,也强化了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鲜明印记,还使得结构更加自由、灵动,语言也更富于艺术之美。作者努力将对“西藏妈妈”的叙述与自身的西藏情结贯通起来,形成不同于一般旁观者式的采访与书写。通过类似“有我之境”式的共情倾诉,作品内容的真实感、切近感得以凸显。无论话语还是结构,《西藏妈妈》都倾向于将舒缓、动情的治愈性元素植入其间,以此强化艺术探索的独特性。

《西藏妈妈》就如一个象征,有力拓展了作者“西藏叙事”的思想内蕴和情感边界。徐剑在青年时期就与西藏结缘,并在后来岁月里以20余次的频率与西藏亲密接触,西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也是精神原乡。因此,“西藏妈妈”也许正是作者深藏内心的真情呼唤,是他个人与西藏之间的一次心灵交流。另外,对于当下西藏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而言,这部作品可以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启示。推而广之,对于报告文学创作如何突破既有模式、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个关键问题而言,《西藏妈妈》是一次贴地的实践,也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还是一张用心的答卷。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