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AI介入“写作”:祛魅、融合与省思

AI介入“写作”:祛魅、融合与省思

2025-04-09 10:48:26
浏览量:

在这科技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恰似一股蛮横且强大的异己力量,不由分说地强行插入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缝隙,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亦难以幸免,被无情地裹挟进这股汹涌浪潮之中。作为长久沉浸在创作与研究实践里的探寻者,我在持续不断的钻研进程中感觉到,AI绝不是高悬于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发展道路上方、随时可能落下带来灭顶之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相反,它就像一个被命运格外眷顾的神秘宝盒,里面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与创新契机。当然,这其中也暗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省思的地方。

AI带来的祛魅与赋能

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世界的祛魅”理论认为,在理性化和现代化那不可阻挡的进程之中,传统所具有的神秘性、神圣性如同阳光下的积雪,逐渐消融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基于科学和理性构建起来的认知体系。AI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恰如这一祛魅过程自然而然的延伸。往昔,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那是一座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唯有特殊的一群人凭借着独特的灵感与深邃的思考,方能踏入其中,领略其奥秘。然而,AI的出现,宛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无情地撕裂了这层神秘感。它将创作和研究的过程部分地拆解为可被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机械流程,而且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参与其中。这无疑是对传统创作与研究的“祛魅”。

回溯人类文化发展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每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同时带来一场席卷一切的观念风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不安。当印刷术诞生之际,人们满心忧虑手写文化即将走向衰落;当电子屏兴起之时,人们又为纸质书籍的未来命运而忧心忡忡。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次次的事实证明,这些技术变革并非是阻碍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反而如同强劲的引擎,成为推动文化进步的强大动力。AI的出现,同样遵循着这一历史规律。它打破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对人类个体的单一依赖模式,构建起人类与AI协同合作的全新关系结构。

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AI能帮我们查询和整理资料,有时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灵感,甚至对作品的修改提出有效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AI打破了传统创作流程中个体思维的狭隘局限,为创作引入了全新的活力元素,使创作过程不再局限于个体孤独的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种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与此同时,AI让创作过程变得更加透明清晰,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以往创作者们苦苦追寻,如同在黑暗深渊中摸索的灵感,如今借助AI可以迅速获得思路启发。这正是创作领域祛魅的生动体现。创作者们必须在这全新的过程中,重新审视创作的意义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否则将迷失在技术的洪流之中。

在绘画创作领域,我与音乐人艾斯卡尔有一次有趣的合作。借助AI的力量,我们成功地将音乐与绘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在为艾斯卡尔的《喀什喀尔的眼泪》《回家》和《盲人的泪》等歌曲创作组画时,AI依据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应的指令,生成了极具启发性的初步构图与色彩方案。在此基础上,我融入自己的理解,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当这一系列组画在视频号发布之后,收获了来自音乐、文学与绘画等领域专业人士的赞誉与认可。这次合作,不仅充分彰显了AI在激发创作灵感、拓展创作边界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也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在AI介入的情况下,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实现跨界融合的可能性。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森严壁垒,构建起新的艺术创作生态。从祛魅的角度来看,AI打破了艺术形式之间原本看似不可跨越的神秘界限,让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变得有章可循,基于数据和算法实现了艺术形式之间的深度关联。

在学术研究领域,AI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自去年以来,在海南岛进行人类学田野考察的实践中,我经常与AI语音交流,共同探讨实验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以及在调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研究的准备阶段,它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如同一位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图书管理员,快速筛选、分析海量的文献资料,帮助我梳理研究的背景资料。在论文撰写与修改的过程中,尽管AI缺乏人类独有的深度思考与情感体验,但它能从语言表达、逻辑结构等多个维度提供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建议,启发我不断完善学术观点,提升论文的质量。这种人机协作的研究模式,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学术研究范式。

在人机协作中不断省思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子屏的兴起,每一次技术与媒介的革新都如同投入文学池塘的巨石,引发了新的文学实践,促使文学表达呈现出全新的形态。然而,此次AI的深度介入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性。随着算法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入,文学创作的实践主体开始融入“非人”因素,这一变化如同浓重的迷雾,模糊了传统创作的边界,使得版权界定与创作主体认定成为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谁在写”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正是AI打破传统文学创作结构后引发的秩序混乱与重构需求。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身份的唯一性和神圣性被无情打破,创作过程不再是纯粹的人类精神活动,这种祛魅后的混乱局面迫切需要新的秩序来规范和界定。作家们需要尽快适应这种创作主体多元化的祛魅状态,在新的创作环境中寻找自身的准确定位与创作的真正意义。

对于AI介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和研究者在“写作”(包括文学写作和学术写作)中坚持对AI的拒绝态度。但不可否认,人机协作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但是,这种新的结构之下,也潜藏着数字异化的风险。AI虽然带来了高效的协作,却可能使创作者和研究者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陷入浅尝辄止的交流层面,失去以往那种深度思考与情感全身心投入所带来的内在精神连接,就如同社交媒体虽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在无形之中加剧了情感上的疏离与隔阂。而且,在这种“高效”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看似友善实则暴力的巨大隐患。例如,过度依赖AI分析,可能导致研究者忽略数据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看似友好的技术辅助,实则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研究者深入探究的宝贵机会,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还面临其他严峻的挑战,如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算法存在偏见等。部分通过AI生成的学术内容可能存在数据拼凑、缺乏深度论证的问题,一些算法在数据筛选时可能会因固有偏见而遗漏关键信息,如同在筛选璀璨珍珠时遗漏了最珍贵、最耀眼的那一颗。这也是AI在学术研究中祛魅过度带来的问题,当过度依赖AI的理性分析而忽视人类自身的批判性思考时,学术研究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展望未来,文学与学术领域必将迎来人机共生的全新格局。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接纳AI带来的变革,将其视为推动文学与学术发展的新动力源泉。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伦理框架,明确版权归属和创作主体认定,规范人机协作的秩序,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力。人类与AI应相互协作,人类凭借自身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创作与研究注入灵魂,AI则依靠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效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精准的分析能力为人类提供有力支持,如同人类与AI携手共舞,共同演绎精彩的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好AI的祛魅作用与人类自身的价值坚守,让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相互交融。

根据维克多-特纳的反结构理论,社会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这种变动不居的状态恰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AI对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领域的介入,打破了旧有的创作与研究模式,带来了暂时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但也正是在这种反结构状态中,新的秩序、新的文化形式与社会关系得以孕育。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