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在今天,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是将带给人更多的精神力量。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大国制造》,以工业制造业为题材,写工业人的精神,让人有为之一振的感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期间,来到了制造业企业,察看生产线和产品展示,了解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经营情况,并强调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纪红建拿出了这样一部工业题材力作。
报告文学作品涉及专业内容的写作向来不易。我很惊讶,从未接触工业题材的纪红建,竟然有完成度如此高的作品。《大国制造》聚焦湖南制造业,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制造业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由跟跑西方发达国家到实现局部超越的艰辛过程,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自立自强。人说隔行如隔山,纪红建跨界跳入完全不同的工科领域,对他来说,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不仅要实现从文学思路到理工思路的转换,还需要有特别扎实的、没有任何犹豫地去学习相关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决心和毅力。我们欣慰地看到,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这部作品涉及很多常人不太知晓的行业知识、专业理论内容。有时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含着丰富的行业内涵。比如文章开始就提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这11个字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是有所指的,意义不凡的。如何理解“重要”“先进”“高地”,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需要作者先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自我扫盲、然后再对读者普及扫盲的过程。作者先要化简为繁,自己去深入全面理解体会,然后才可以化繁为简,再以一种可以居高临下掌控的方式,用最简洁通俗的语言向普通读者解释说明清楚。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绝不仅仅只是报告,而是行业知识、写作技能、思想深度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体现。我自己写过工业题材,深知要写好这类题材的作品,除了须将上述各方面巧妙地整合,更要考虑如何处理好严肃题材与流行表达相互融合的问题。《大国制造》中,尽管这种融合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但作者已经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和努力,而且获得了较高的分数。比如,作者写道“湖南不仅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热土”,这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湖南的认识,而后半句“更是撑起工业大国的‘钢筋铁骨’”,这是对湖南工业地位的认识,其中用到“钢筋铁骨”,这个表达必须引起我们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的宏伟蓝图,殷切期望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湖南制造企业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追求创新发展,步步领先,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不断做大做强,从制造到智造的缩影。因此,作者没有说湖南是“顶梁柱”“中流砥柱”,而是用了“钢筋铁骨”这个词,精准有度。这种精确来源于作者非常熟悉他的写作对象,是熟悉整体宏观之后得出的一个界定,非常令人信服。又比如,作者写道:“湖南制造业在中部崛起,是中国制造不断超越历史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逐渐领跑的一个缩影”,这里说的不是“领跑”而是“逐渐领跑”,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定义非常严密、严谨,又意味深长。还比如,“中联重科不再是一艘战舰,而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如此表达,是将工科记事与文学良好融合的又一个表现。这就是报告体作品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量。
采用恰到好处的议论是本书另一个很突出的特色。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何其坎坷,上下数百年,历史纵横,事件累积,头绪繁多,要讲清楚这些历史,中间需要填补的人物命运或者事件都很多,如此这般地一一阐述并不是本书的主要任务,但又不可不述清历史过往的脉络和层阶递进,否则今天的奋起就无从谈起,无法对照。怎样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关联到一起?从哪里下手?从何处起笔?这就需要匠心编织,精心构造。作者以点带面,在全书六章的内容构成里,用历史与现实交叉的两条线索,以感人的故事、生动的细节,秉要执本地描述了山河智能、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中车株电、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等制造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在这些讲述中,议论起到点睛、提示、提问、总结等多种作用。比如,用“一台挖机是怎样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呢?”的提问,承上启下地打开下一个叙述的通道。这段表达完成后,作者不忘记很周到地总结一句:“这只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先进制造业的未来更智能更奇妙,近乎科幻。”表述清晰,内容完整。“我被一束来自历史深处的光芒吸引”“追寻历史的光芒”这样的连接句,从编撰《海国图志》、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法的湘人魏源,到同是湘人的曾国藩和他监制的蒸汽机车、小火轮,到后面的左宗棠、陈宝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线条清晰,结构稳定。同时,大小标题章节的划分,提示语的设置和内容,令阅读变得舒畅、明晰和愉快。
法国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说过,诗歌通过变换比例给予力量,在这一方面,报告文学所能够提供的力量推动程度更高。作者以诚实的人生态度和诚实的笔触,以足够落地下沉的采访写作姿态,将丰富的采访获得做了有质感的良好体现,塑造了一批献身于工业强国和科技报国的企业家、改革家和科技工匠的光辉形象。《大国制造》紧扣“创新驱动发展”“制造强国战略”时代主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讲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背后的艰辛与努力、自强与豪迈。作者对生活、对人物的热爱,对艰苦创造的感同身受,书中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们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崛起背后的精神力量,书中人物展现的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是干事创业的精神基础。
有失败有挫折,有沮丧更有奋争。究竟要不要改变,要不要奋起直追?如何奋起?以何直追?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的义无反顾和含辛茹苦?作者的眼睛如同一部镜头,时时转换,带领着读者步步前行,将往事变迁、人与时间、旧事往生、时代印记、现实景观、蜕变与成长、发展和变化如镜像般一场一场串联在一起。在现实的讲述和历史的回溯中,作品将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一代代工业人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和普通民众的魂牵梦萦汇聚成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无比雄厚的内因,真实反映中国先进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恢宏历史,热情讴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思想风貌和为民族复兴强基固本的时代精神。
作品把触角延伸到清末民初时期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使作品不仅主题重大、题材独特,而且内容丰盈、蕴含深刻,称得上是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回溯历史还是塑形当下,既能看到隐忍、善良的传统美德,又能看到自尊自强不屈的时代精神,全文始终充沛着浓烈饱满的激情,逻辑清晰,文采飞扬。
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仅只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历程,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锻造,是又一部深入生活扎根现实成功写作的实例。《大国制造》在丰富内涵、行业科普知识、人物描摹、故事表达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多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可谓用心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