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泸定桥
大渡河两岸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横跨江面,这便是泸定桥。电影里红军战士抢夺泸定桥的画面在几代人心中打下了烙印:1935年5月,北上抗日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在20多个小时里,红四团翻山越岭急行军240里,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加之沿路有阻击的敌人,准时赶到了泸定桥实乃困难重重。尽管如此,红军依然按时到达泸定桥。他们知道唯有夺取泸定桥,方能摆脱困境。国民党原本有两个团防守泸定桥,为了阻拦红军北上,还调来两个旅增援,企图把红军消灭在这里。想必看过电影《飞夺泸定桥》的人,都还记得这些场景。
车沿着大渡河逶迤前行,来到泸定桥景区,由于地势狭窄,停车位稀缺,下车等了一回儿,有车走了,才放我们进入停车场。河水轰鸣,汽车喇叭声声,游客、工作人员的说话声都特大。原本想站在河边看看就走了,主要是排队买票花费时间、等上桥需要时间。战友找到售票员,表明我们团购,拿出退役军人证、身份证,工作人员给我们行了方便,买票后,走特殊通道,来到上桥等候区。
在等候室排队,十分磨人性格,前后不能动弹,好在墙上挂有泸定桥的介绍,我便逐字逐句默读。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是通往藏区的要道咽喉。桥身由13根铁链锚固与大渡河两岸,长一百点零七米。泸定桥以川藏要道和军事要津而著称,在当时那个年代,对稳固边疆,节制地方势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泸定桥的13根铁索环环相扣,有9根作为底部,4根作为扶手,这13根铁索分别由小铁链连接,形成整体。在铁链上铺木板成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似的。当年敌人为了阻击红军,抽掉了木板,只剩下铁索。对岸两个团的敌人修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叫嚣:“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尽管如此,红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毅力,夺取了泸定桥,摆脱了敌人的在围追堵截。
只听到哗地一声,闸门打开了,工作人员喊:“请大家上桥后不要随意晃动”。大家慢慢移动,陆续走上了泸定桥,桥下河水奔腾咆哮,桥面左右晃动。走在我前面一对情侣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男的面色煞白,女的无语,脚上好似坠有千斤之物,行走十分吃力。桥面用几块木板铺就,能看到脚下湍急的河水,走在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上,胆小的惊吓得面色如灰,胆大的窃笑,拿着手机拍视频,发朋友圈、发抖音。我或许是天天在汉江游泳吧,对晃动的桥面、湍急的河水,没有怕的感觉,稳稳走在上面,时不时我还拿手机拍摄照片。过了河,街道顺河而建,来往车辆川流不息。在街面上走了一会儿,战友电话催促我返回。见返回去还要排队,我有些着急。看到有些人在桥上走了一半就返回了,省却了再次排队,好生羡慕。好在返程的人少,排队10多分钟就上了桥。此时起风了,桥面晃动很大,加之走在我前面几个女配合桥的晃动,做跳舞动作,有几位胆小的,抓着铁索哇哇大叫,看起来滑稽倒也浪漫。我本想小跑通过,由于桥面晃动幅度大,只好缓步行走。
游客在上面行走都如此艰难,当年红军战士在没有木板的铁索上负重前行,还要规避敌人的枪弹,其困难可想而知。过去,它承载了汉藏两地交流的重任,是汉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如今,其载人过河的功能已减退,无数座连接汉藏两地的钢精水泥桥,紧紧地将汉藏两地连在了一起,泸定桥失去了以往的功能,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就如我们,在此感悟了先辈的艰辛,倍感当下生活美好。
返回到车前,同行的战友还没有来,他们在河边观看激流。给他们打了电话,很快就来到停车旁。我问:过桥了吗?他们都说,快过桥时返回了。我觉得很是遗憾,作为退伍军人,没有完整感受飞夺泸定桥的艰难,可惜!他们说,上桥要排队,耗费时间,不下桥返回,既节省时间,又能感受当年红军过桥的不易。想想,也是啊!
车,沿着大渡河前行,朝甘孜州首府赶去。山路弯弯、上坡下坡,甚是惊险。路上车多,大量都是外省来的,行驶的很慢,大家都是冲着体验318国道来的。随着海拔升高,我的耳朵偶尔会嗡嗡作响。到达康定打开手机查看了一下,海拔高度为2600米,我们住宿的雪域新城酒店在山腰,酒店老板说海拔2800米,和我在云南当雷达兵驻守的山头差不多高,觉得身体能适应。谁知刚下车那一瞬,忽地觉得身体不适,站稳并稍作停留,呼吸均匀后,不适感才消失了。拖着行李进了房间,简单洗漱、稍作休息。听得战友在喊:准备去吃晚饭了。于是,大家来到酒店大厅,一致决定,搭乘公汽来去老城区情歌广场,看一场情歌盛宴。傍晚七点多,太阳挂在天上,情歌广场还没有人跳舞,在广场附近,我们找了家酒店吃晚饭。
饭菜和我想象的不同,本以为是藏族风味的,吃到嘴里才知和318国道上的川味相同,藏区的第一顿饭,没有吃到藏味儿,心理有些失落。想到后面的旅途都是藏区,吃藏族风味的机会还是有的,于是,也就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