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散文 >> 《漫话濡湏》之二

《漫话濡湏》之二

翰墨听松堂2025-03-31更新 次浏览

讲述恍城故事,传承尚义精神


 


《漫话濡湏》之二


 


摘要:三国魏吴之战,曹魏四渡巢湖不越,孙吴保卫战完胜,濡湏由此扬名。宋靖康二年,金兵由西北山口袭扰濡湏,王之道组织乡勇,御守要隘,阻绝金人南侵通道,保全桑梓无虞,濡湏精神声震朝野。


 


濡湏之战


 


东汉末年,帝弱臣昏,政教日乱,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善人壅塞。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一九六年,东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迎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令诸侯。二零零年至二零八年,历时九载,平定河北袁绍。二零八年,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南征刘备,赤壁遭火,舟舰具焚,偃旗败北。二零九年,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操率军抵达故土亳州,制作轻舟,训练水军。秋七月,屯军合肥,欲经巢湖水道南征东吴。


二一三年至二二三年,为争夺江淮要地,魏吴两国频繁拉锯征战。其中,仅濡湏一处即先后展开四次大战。


二一三年,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攻伐濡湏,孙权亦率吴军力敌,两军相拒月余。曹操观望孙权军营,感叹其齐整端肃,无懈可击,只得退兵。此战之中,孙权曾轻舟简从近观曹军水寨;而曹军闭关不出,仅以弓弩据守。元末明初,罗贯中或将此情节融入《三国演义》,藉以刻画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破困解危。


关于此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湏口,攻破孙权长江以西营地,俘获孙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而《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湏,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同一战例,魏吴双方皆记作对方败绩。颇似《春秋左传正义·昭十七年》所载,前五二五年,周景王二十五年,吴军攻楚,双方交战于今安徽当涂博望山一带,史称「吴楚长岸之战」。对此,左氏笔下仅为「楚人及吴战于长岸」寥寥八字,不见胜负。魏晋杜预、唐代孔颖达注疏:传称「大败吴师」,又云「大败楚师」,是两皆大败也。纵使两皆来告,无肯自云负败者,故但书战而不书败也。


可见,同为据实纪事,视角不同,观点迥异。同为司马迁所著《太史公书》,汉末扬雄称:太史迁,曰实录。班彪赞: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而汉明帝刘庄诏示:司马迁著书成一家,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讽刺,贬损当代,非谊士也。魏明帝曹睿则痛批: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二一六年,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操率军抵达居巢,遂进攻濡湏。


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魏王曹操领军抵达居巢。孙吴在濡湏口构筑城防,驻守抵御。魏军逼近攻击,吴军退走。三月,魏军凯旋,留下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兵居巢。


二二零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王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其子曹丕承继丞相、魏王爵位,东汉建安改元延康。同年十月,曹丕取代汉献帝,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


二二二年,曹魏黄初三年,孙吴黄武元年,孙权由浙江会稽郡迁址建业,即今南京,建立孙吴政权,建元黄武。秋九月,魏将曹仁出兵濡湏。孙权派遣朱桓凭借濡湏工事督战,抗拒曹仁大军。


二二三年,曹魏黄初四年,孙吴黄武二年,春三月,曹仁派遣将军常雕等带领五千兵士,乘坐油船,晨渡濡湏中州。曹仁之子曹泰引军急攻东吴朱桓守军。朱桓帅兵奋力拒守,且派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常雕等。当月,魏军皆退。


魏吴濡湏之战硝烟散尽,两军驻扎之处,已然山僧夜宿中军垒,农父春耕大将堤。而后世亦谈笑英雄罢,经行感慨多。


汉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西晋时期,晋承曹魏,奉魏为正统,陈寿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篇盛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拥有申不害、商鞅法术,具备韩非子、白起奇策,视才封官,因能授职,公而忘私,不念旧恶,终能总揽国政,成就洪业,惟其才略异常。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诸葛亮《后出师表》亦论,曹操智谋计略,超绝常人。其用兵犹如春秋孙武、战国吴起。


诸位贤哲皆对曹操赞誉有加,而《三国志》字里行间却刻录诸多隐情。但就濡湏之战而言,曹魏大军欲渡巢湖、下长江,征讨孙吴,却四战濡湏不胜,无功而返。个中原委,值得探寻。


东汉末年,曹魏兵势虽强,而国力孱弱。加之多年征战,耗费巨大,国祚愈加衰微。以弱国养强兵,犹如病夫负重,泥沼筑楼,根基无础。而此时东吴孙权当政,国运正旺,兵力雄强,百姓安乐,物资充盈。以气运衰微之国,远伐国力强盛之邦,结果显见。此天时不佑曹魏。


曹魏数万大军出淝水,越巢湖,所遇群山横亘。银屏山脉海拔不高,却西承大别山,东延和含,遥望金陵。且山势险峻,巨石嶙峋,樵夫药农尚难攀越,何况披坚执锐,遑论粮草辎重。曹魏油船轻筏,顺流而下,而濡湏关口,地势愈加险扼,且早有孙吴守军截河筑坞,以逸待劳。曹魏大军纵然势若虎狼,亦难逃泥沼之困。孙权致函警告: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孟德唯有慨叹退兵之径,别无他途。此地势不利曹魏。


《孙子兵法》有论,兵者,国之大事,首要考虑师出道义,让民众与国家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兵士与将帅方能同生共死,临危不惧。而曹魏本土,征伐不断,民众生计难维。丁壮仍需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南下远征。二零七年至二三四年,曹魏屯军居巢,窥伺濡湏及孙吴,先后长达二十七年之久。况且,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亲率大军北伐南征,名以奉天之为,实行窃国之举。史赞其公而忘私,不念旧恶。其实,二一二年,建安十七年,曹操因封爵称王受阻,逼迫肱骨谋臣荀彧服药而亡。岂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二二零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正月驾崩,其子曹丕随即承相位继魏王;十月,即取代献帝,立国改元。此道人心义背离曹魏。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南征之初,曹操担心长江北岸各郡县被孙吴攻占,责令居民向内地转移。民众对此惊恐不已,奔走相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十余万户民众悉数东渡,长江西岸一线空虚无人,合肥以南只有皖城潜山县尚存。《孙子兵伐·作战篇》又云,善用兵者,兵员由国内调取,粮草在敌国征发。濡湏之战中,曹魏大军所处荒芜之境,无从就近征用粮草。虽有稽考曹魏屯兵巢湖军垦兼顾之说,但战备两用,毕竟难以周全。自古征战,粮草不济,军心自乱。建安十八年正月,魏吴两军濡湏对阵,相拒月余。曹操叹服孙吴大军整齐端肃,不战而退。


《荀子·王霸》有言,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九州春秋》有论,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今曹操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


 


 


濡湏抉隐


 


濡湏之战,名为曹魏劳师动众,四渡巢湖而不越,数征孙吴均无功而返;实为孙吴濡湏保卫战,屡战屡捷。逆天意违民心,聚不义之师征伐犯境,戕害无辜百姓,此曹魏败绩之故。顺天意应民心,举正义之师御守家园,护佑苍生,此孙吴大捷之本,此亦濡湏精神所在。


三国以降,长江南北亦随九州大地,多经英雄热血与民众泪水洗礼。凭吊濡湏,足堪壮怀。宋明之际,濡湏精神尤为朝野颂扬。


自九六零年,赵匡胤河南陈桥驿黄袍加身,赵宋一统中原,上承五代十国,下启蒙元王朝。虽历时三百一十九年,传帝十八位,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业功载史册;但就御敌守土,护国安民而言,一部赵宋史,俨然一幅逃亡图。


宋太祖本为后周武将出身,却开启崇文抑武、强干弱枝之先,致使尚武之风逐年减退,国防力量日渐衰微。太宗继位,两度伐辽失利,转而守内虚外,边防日危。真宗景德年间,武力不敌外侮,而依赖澶渊之盟,以岁币乞得东北和平。仁宗一朝,西北狼烟不断,宋夏战祸危局四伏,赖以庆历和议遮掩颓势;朝政日衰,庸官懒政,流民蜂起;虽有庆历新政,而转瞬即逝。英宗亲政,确有宏愿,可惜天不假年,积弊依旧。神宗时期,任用王荆公变法,几欲富国强兵,而新旧党争不断。如此积弊殃及哲宗,国政朝成夕毁。徽宗治艺有方,而理政无道,任用六贼,浮华无度,奢靡成灾,府库日渐亏虚,社会矛盾累积,民变叠起。适逢东北战乱,竟然盟金伐辽,无异引虎伏狼,终至靖康之祸。徽、钦二帝被俘,高宗重建宋廷,频遭女真南驱,一路溃逃不已,仓皇漂泊海上。纵有黄天荡韩世忠大破金军,健康城岳鹏举横扫强虏,怎奈君昏臣佞,朝纲崩毁。可叹绍兴和议,赵宋臣服,宋金秦岭淮河至大散关为界,大好河山,拱手奉送。


建炎南渡之后,虽一改历代成法,西子湖畔,凤凰山上,高宗背南面北,以示不忘家国。而赵宋痼疾依旧,偏安江南一隅。更有奸相弄权,精忠岳武穆含冤血洒风波亭;庆元党禁,良相赵汝愚遭虐暴卒永州贬所。及至理宗改元,端平更化,欲振朝纲,无奈沉疴日久,膏肓难治。而后联蒙灭金,端平入洛,意欲据关守河,收复三京。可中原业已空虚,宋军深入故土,孤立无援,不战而退。理宗后期,怠于政事,朝政大坏。权相贾似道步秦桧后尘,与蒙军私定和议,称臣纳贡,长江以北土地悉数割让。宋度宗即位,朝政荒废,贾似道愈发弄权。恭宗为帝之初,长江防线全面崩溃;次年,宋都临安沦陷,恭帝被俘。随后,宋廷南逃,先是端宗福州即位、雷州而亡,后有少帝赵昺崖山苟延。终至崖门之役,蒙元以少胜多,赵宋全军覆灭。


崖门,亦称厓山或厓门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因崖山、汤瓶山东西相对延伸入海,宛若半开门户,故名。魏吴濡湏之战,孙吴军民齐心,力御外侮,终令曹魏败绩不断。而赵宋末年,纵其必亡,亦不堪赵秀夫负帝投海,十万军民放弃抵抗,妇孺老弱随众蹈海。吴廷翰先生《厓门叹》一诗所感,令人痛心扼腕:


今去祥兴三百载,聊向厓山讯真宰。


孤儿寡妇伊何辜,乃尔驱之葬沧海。


浮尸一日数十万,鲸波为血甲为垒。


帝王相传自中国,忍使胡儿擅移改。


古今以来未有此,皇天厌乱须应悔。


当时立国根本亏,谋臣颠倒乃其罪。


固不以此诛罚之,习恶无惩善者怠。


呜呼!岂知此中斡运自有机,祸福无常倚而待。


君不见秋风吹散十五陵,海上纍然一杯在。


荒烟野水自清明,犹胜春来无草生。


同为宋末三杰,理宗宝佑状元文天祥屡遭奸相排挤,年近不惑,自请致仕。国难深重之际,毅然散尽家财,募兵勤王抗元。纵是势单力孤,五岭坡被俘,而面对威逼利诱,却誓死不屈,浩然正气贯日月,独留忠骨埋异邦。


吴廷翰先生《望厓山》一文有论:厓山之事,可为万古大憾,非君子所能一日安心者也。夫以志节自见者,君子之所不得已者也。守死而善道,非求善道而死也。杀身以成仁,非求成仁而杀生也。


倘若后世皆如崖山,则中华万里疆域孰可御守,炎黄兆亿血脉何以维系!


赵宋朝廷逐年败退之际,所幸濡湏精神依然激励民众,不畏外侮,不惧铁骑,守土护民,昭示民族气节,尽显家国情怀。


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一零九三年生于庐州濡湏西北相山,即今无为尚礼相山村。一一二四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因上书力陈朝廷联金伐辽之祸,遂遭排挤抑制,名位列作下等。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双方以淮河中流至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一线,界分南北。王之道时任滁州通判,力陈此举丧权辱国,绝非有利之途。如此极度忤逆秦桧之意,遂遭贬谪。一一五五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王之道方得重新启用。后累官至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一一六九年,七十七岁卒,葬于濡湏尚礼相山。后因其子王蔺官至南宋光宗朝枢密使,被追赠太师。


一一二六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王之道三十三岁,因力主抗金而遭抑制,调任和州历阳县丞,即告假回乡奉养双亲。时逢金兵初次南侵,手握重兵者畏避不敢迎战,拥居城池者遁逃不能坚守。王之道毅然奋起,组织乡勇,利用濡湏西北尚礼相山周边险要地势,阻绝金军南侵通道,进而保全濡湏之地暂得无虞。此举一时声震朝野。其率众抗金之处,则称为胡避山,即取胡人避让之意。


王之道胡避山抗金之战,虽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乌云,无以改变赵宋暗弱欲坠之必然,而濡湏民众守护家园、奋勇御敌精神,足堪激励当世,千载传承。


一二三五年,宋理宗端平二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随后,蒙元数次企图渡江南侵,均遭江淮军民力敌。一二三六年端平三年九月,一二三七年嘉熙元年蒙元两次南侵,欲渡江南下,其企图再次被挫败。


赵宋亡国之后,蒙元入主中原。近百年间,则为华夏一段屈辱史。《元史》虽称蒙元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且宋濂等亦赞誉忽必烈气度宏大,知人善任,信任儒家学术,能以汉族制度改变蒙人习俗,制定法律规范,规划深远。而元朝中期,朝纲紊乱,社会失衡,政变频发,民变四起。尤为不忍之处,则为种族歧视严重。蒙元一朝人分四等,一二等蒙人、色目人为当权人等,肆意妄为,横行不法;而三四等汉族人则众备受歧视,惨遭奴役。蒙元治国九十八年间,华夏文明未进反退。


时光荏苒,转瞬至今,中华民族业已实现文化同祖,民族共荣。而宋明时期,尚不可预知今朝,江淮之间及江南众生,历览厓山海难、蒙人虐汉等痛心前史,愈加感怀濡湏精神。


 


                      乙巳正月  听松堂  陈先涛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