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牌坊
摘要:明朝正统年间,旱涝灾害不断,民不聊生,朝野俱艰。陈氏族人急公好义,义捐稻米近两万斛,助赈济民;且连续两月食宿兼施,悉数救活流民两三千众。朝廷颁旨旌表一门尚义,派员督造圣旨牌坊,故有恍城尚义堂号,亦存无为严桥牌楼地名。
辞书释「义」,其形从我从羊。我为兵器,又表仪仗,威仪出于己,故从我;羊为祭牲,与善美同意,故从羊。义字本意为己之威仪。会意诠释,即以合宜行为,体现自我美好品德。《墨子》有论,义者,正也,即公平正当。兼融二者,所谓义,即以恰当方式体现公平正当,实现自我美好品德。尚义,则为秉持公正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孟子·告子上》所论鱼与熊掌之欲,犹如世间财义之求。财富若鱼,道义如熊掌,常人皆愿两者兼得。倘若二者必取其一,吝财与取义之间,或举棋难定,或言行迥异。而能视财义如生死,二者不可得兼之际,毅然舍生而取义者,若非超然睿哲,即为盖世圣贤。
自宋越元而至大明,恍城陈氏秉持祖训,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筚路蓝缕,肇基兴业,顺天时、守地利、聚人和,渐至人丁兴旺,家资丰殷,成就濡湏望族巨姓。恍城陈氏富而不骄,旺而不炫,急公好义,济众博施。
一四三六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此距明朝启元建国已届七十年,且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累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英宗虽幼年登基,而内有太后宫闱扶持,外有三杨宰阁辅佐,朝政自当顺承仁宣之治,良序前行。因受「小冰河期」影响,全球气候波动,气温下降,雨水不均,自然灾害频发。自英宗九岁继位,二十三岁御驾亲征,土木堡兵败被俘,正统一朝十四年间,北方干旱频发,南方洪涝异常,各类灾情不断,民众流离失所,苦难深重。
《明史·英宗本纪》所载,正统一朝,连续赈灾济民,减免税赋,可谓连篇累牍,罄竹难书。而其中所透视灾情,尤为触目惊心。
一四三六年正统元年至一四四零年正统五年,北方旱灾严重,朝廷遣派官员各地赈灾,减免税赋。其中,正统元年,免除湖北、湖南和河南局部旱灾地区税粮。正统二年,安抚聚集大名府以及河南、陕西等地逃亡百姓;免除河南、陕西平凉六府等灾区田赋、粮税;派员前往河南、江北赈济饥荒,免除税粮。正统三年,赈济陕西饥荒,下令死罪以下囚犯缴银赎罪,遣送边疆官衙,换取粮食;免除北京、南京两京地区及湖南、湖北等地因灾所欠赋税。正统四年,免除两京、山东、江西、河南等地灾区税粮。正统五年,派员安抚京郊流民;免除山西、两京、云南等地因灾所欠赋税;赈济浙江饥荒;免除南京、浙江、山东、河南等地灾区税粮。
一四四零年正统五年至一四四五年正统十年,北方旱灾尚未消除,南方洪灾遽然而治。朝廷南北双向赈灾,济民免税。其间,正统五年,免除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水灾地区应缴税粮。正统六年,赈济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地饥荒;免除北京周边、河南、山东以及凤阳府等地灾区税粮。正统七年,减少陕西国库储备屯粮十分之五,赈济陕西饥荒;诏令为百姓赎回所卖子女。免除山西、河南、山东灾区税粮。正统八年,山东百姓恢复生产,免除两年税粮。正统九年,颁旨为百姓赎回所卖子女;赈济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饥荒平民;免除河南灾区税粮。是年,京郊地区、山东、河南、浙江、湖广等地洪水暴发,江河泛滥。正统十年,诏令各地州府供养逃亡后复业百姓,收留别处流亡求食民众。免除陕西拖欠赋税。赈济陕西饥荒,免除三分之二田租;减少出售河南、怀庆两地库存粮食,救济山东、陕西饥荒;免除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应缴秋粮;因水灾,免除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十四府州应缴秋粮。运输河南粮食赈济陕西饥荒。
一四四六年正统十一年至一四四九年正统十四年,各地旱涝灾害虽有所退,而赈灾免税尚在持续。正统十一年,免除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灾区秋粮赋税。正统十二年,免除杭州、嘉兴、湖州灾区秋粮赋税;免除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灾区秋粮;派员赈济山东济宁以及淮安、扬州等地饥荒。正统十三年,免除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灾区秋粮赋税;派员安抚救济河南、山东灾民。正统十四年春正月,免除浙江、福建两地银矿课税。
纵览典籍所载,英宗在位期间,连续十四年灾害不断,朝廷赈灾已然杯水车薪。为提振救灾时效,简化赈济程序,朝廷赈灾同时,诏令各地兼以州府据实赈济,或开仓粜粮救急。怎奈灾害连年,灾民遍野,各地官仓无法满足赈济需求,朝廷进而动员民间助赈救灾。《明英宗正统皇帝实录》载,诏令各地设立义仓,动员富户捐粮入仓;敕定旌表制度,激励民间助赈,奖掖救灾义民。且以《大明会典》律定,百姓交纳稻谷一千五百石,每石一百二十斤,即封为义民,免除本户差役。交纳稻谷三百石以上,立碑题名,免除本户两年差役。自愿交纳米麦等细粮一千石以上,或者交杂粮二千石以上,朝廷特旨嘉奖。
明代洪武开元至「仁宣之治」,濡湏恍城土地多年熟稔,余粮丰盈。加之巢湖浩瀚,西接大别山北麓积水,东越濡湏河道,汇入长江,贯通南北。陈氏族人船载车运,频下江南鱼米之乡,调有余,济不足,辗转北方,商贾盈利,逐年累积,家资厚实。正统年间,各地灾情频起,恍城陈氏顺天意应民心,数次义捐粮米,助赈济民。
明英宗正统二年至正统五年,恍城陈氏本忠公先后捐赠大米计九千二百斛,助赈救灾。明代一斛即今六十斤,九千二百斛则为五十五万两千斤。统计数据显示,二零二四年九月底,全国籼米均价每斤约二元五角。穿越至今,五十五万两千斤大米,价值人民币一百三十八万元。
正统五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灾民两三千人陆续乞讨至濡湏恍城。陈氏本忠公及其族众,不忍流民露宿荒野,即在村舍旁边除草整地,搭盖一百多间棚舍,全数收留难民。开设义棚,连续施粥两月有余,直至午季粮食登场,州府接手救济,灾民悉数无恙。
陈本忠公捐粮助赈之际,其子志高、志达二人先后多次运输稻米至河南颍川等地。多见河渠干涸,道路扬尘,田地荒芜,哀鸿遍野。陈氏兄弟商量,数次捐赠所运稻米,或直接济民,或辅佐州府赈灾。正统六年荒春,捐粮助赈之时,当地州府正欲奏请朝廷旌表。岂料有人恶意构陷兄弟二人居心不良,捐赠之举意在笼络人心,企图聚众谋反。自古大灾之年慎防民变。州府未及就里,即将二人羁押入狱。消息传出,颍川民众急速联名,众人高举万民伞,前往府衙列举陈氏兄弟屡次救灾济民善举,为其鸣冤叫屈。官府旋即查明陈氏兄弟多次捐献义粮事实。其中,陈志高累计捐赠大米二千斛,即今十二万斤;其弟陈志达先后捐赠稻谷八千零八十斛,合今四十八万余斤。陈氏兄弟善心义举终得善报,官府当即宣告陈氏清白;且奏报朝廷,请旨旌表。此外,获准留请二人荣任正七品文职宣义郎。
《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国宗室田婴受封薛地,及其身后,其子田文承继父爵,尊号孟尝君,门招食客三千。冯谖弹铗而歌,渐得田文垂青。奉命赴薛邑收债,召集债民,核对账簿之后,矫命烧毁债券凭证,赏赐债款,赢得民众颂扬。复命时,冯谖自称此举实为购买主家所缺道义。由此,遂传有孟尝买义之说。
史籍所载,冯谖所谓替主买义,其实借他人赀财,逞一己豪侠之快。田文所谓轻财重义,只是门客矫命擅为,初非出于本意。后世称颂孟尝君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无非一郡之主,遍取民财而厚积家资。其所行慷慨之举,皆为他人资财,且其所耗,无非皮毛。门客冯谖焚毁债券,不过替主返财于民而已。饥荒时期,粮食即为生机,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恍城陈氏本忠公父子,举家负耒稼穑,累世节余钱粮。天灾民难之际,毅然舍弃族众长久生机,仗义倾囊,助赈济民。其举并非冯谖为孟尝作三窟之谋,而是助州府于不济,救民众于水火。
一言蔽之,孟尝君舍民财而利己,本忠公捐家资而济众。相形之下,璞华自见。
恍城陈氏本忠公父子数次助赈济灾义举,屡受朝廷颁旨旌表。《濡湏恍城陈氏宗谱》载有正统六年旌表圣旨,而此仅为屡次旌表之一。
奉天诰命圣旨:敕直隶庐州府无为州民陈志达,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稻榖贰千贰拾担,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杂泛差役五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正統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浅释其意,国家施行仁政,养育百姓为首要之事。你能捐献二千零二十担稻谷,赈济灾民,州府上报此事,朝廷极为赞赏。现特颁敕文嘉奖,赏赐肥羊美酒予以犒劳,旌表义民,且免除五年杂役。望继续践行忠厚之道,表率乡里,激励乡风,不负朝廷褒奖之恩。请恭敬待此,特此敕令。一四四一年,明正统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嘉庆无为州志·人物志·义行》则详载陈氏本忠公父子助赈济民义举:明陈本忠,家世殷富,爱施予。正统庚辰,输米九千二百斛。其子志高输米二千斛,志达输谷八千八十斛,以备赈。又悯流民露宿,即舍旁披草莱,构百十檐居之。复施粥两月,全活甚众。父子三人俱奉敕旌表。
有司重其一门尚义,事闻于上。奉敕旌表其义,授以银带嘉奖,劳以羊酒,免杂汎差役。差工部主事邹来学监造尚义圣旨牌坊于朝喜山旧里。
自此,濡湏恍城陈氏世系遂号尚义堂。
后经岁月沧桑,尚义圣旨牌坊倾圮。如今朝喜山麓道旁,林木丛中尚可觅见多块巨形石柱,每截长约三、四尺,合抱之围,两端皆凿有榫卯,细致观察,似可合槽组装。此类石柱,质地与朝喜山石材相同,外观已略显风化。此或为正统六年工部官员监督之下,就地取材所造尚义圣旨牌坊。
一八七六年,清光绪二年,丙子之岁,恍城陈氏愈发族众丁蕃,遂由朝喜山下复迁东石村,重建圣旨牌坊。自此,便有濡湏恍城牌楼村之名,即今无为严桥牌楼村,亦系抗战期间皖江行署等红色政权所在。
濡湏恍城尚义堂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好义舍财之德。《陈氏宗谱》所载,陈公志贤,为人轻财好义,一四五一年,明景泰二年,辛未之岁,捐资建造石桥,通济往来。其子普金公,正七品散官,一四六五年,明成化元年,乙酉之岁,捐献大米四百担,助赈救灾。陈玠,字国美,号乙山,为人慷慨好施,一五五八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捐金三百两,以济军饷,抗击倭寇。
凡此义举,不一而足。 伴随恍城陈氏子姓绵延,世序承续,尚义精神已然融诸血脉,刻录基因。后世清道光年间捐资抗倭;抗战时期,革命老区恍城全员抗日;建国以后,不同时期,但凡耕读传家,敦亲睦族,友善相邻,勤勉治学,公正商贾,保家卫国,热心公益,赈灾济难,凡此种种;抑或完善自我,有益大众,奉献家国,诸如此类,皆为恍城尚义精神赓续之举。
诚然,濡湏故地,山川峻美,民风醇厚,天灾民难之际,行义举、济民众,远非恍城尚义堂陈氏一族。千载濡湏,接续图强而有今朝之盛,绝非一姓之荣,必是百族同辉。
《明英宗正统皇帝实录》记载,正统年间,慷慨散赀,助赈捐粮一千石以上义民,共一千二百六十六人,计捐粮一百二十万石以上。另据统计,敕封旌表义官、义民共有一千三百三十九人。足见民间助赈救灾义举之盛。
《嘉庆无为州志》所载,能以尚义之举荣登人物志者,有明一代即有二十九人。其中,明正统年间,助赈救灾义民四人,即恍城陈氏本忠公、志高公、志达公父子三人;另有朱氏灿公。成化年间,捐粮助赈,有丁氏士广浩公;嘉靖二十一年,有刘氏凤公。天启四年水灾,捐资施粥赈饥,有齐氏钦相公。崇祯辛巳年灾荒,耿氏大化公出谷六百斛赈饥;王氏应祥公输粟赈济。万历丁亥灾荒,陈氏锐公出谷六百斛备赈。
数千年华夏,各民族同舟共济,同荣共进。偶遇灾厄,同心所向,共克时艰。此即泱泱中华尚义美德传承。溯本求源,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送柴侍御》诗中佳句,或可道出炎黄子孙同根一脉,苦难相济心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乙巳二月 听松堂 陈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