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理论 >> 问题意识带来的启示

问题意识带来的启示

2023-02-13 10:41:51
浏览量:

罗小凤对当代诗坛的现象,一直是投以关注的眼光的,因此她总是能够及时地从中发现一些或隐或现的问题,从而从中揭示并展现诗歌创作中的走向。这种探讨和研究诗歌的方式,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作为一个诗歌现象的研究者,如果不能从纷纭杂呈的诗歌现象中梳理出比较清晰的脉络,并分析和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走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其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语境下新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新变化》,看起来书名有点冗长,但是她为了体现其研究的问题的独特,又似乎不得不用两个定语来加以界定:“新媒体”和“公众世界”。所以读这本书,必须要对这两个词语的“特指性”给予足够的关注。脱离了这两个定语,有一些问题会纠缠不清。

首先是说“新媒体”。如果没有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恐怕也不会有新世纪以来涌现的色彩斑斓的诗歌现象。从普及的意义上说,它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阵地,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因此,它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这样的一种“普及”,是不是也存在着门槛过低而导致诗歌整体质量的下降呢?这正是罗小凤着力探究的问题。她在书中对大量的诗作加以评析,从而对这种现象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其次是“公众世界”。它似乎是一个被“新媒体”引导和造就出来的群体。但是笼统地用“公众世界”来概括当今的诗歌作者和读者,又似乎缺少一种“层次感”。从古至今,都有一些人认定,诗是只有少数人享有的高级的文学创作,是文学中的文学。但是他们又似乎很难摆脱“诗教”的信念,不得不承认诗在培养和提高人性的审美情操、陶冶性灵方面的普及作用。面对这种看起来“两难”的问题,似乎只能从“层次”上给以具体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一锤定音的结论。罗小凤在面对这方面的诸多现象时,也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只能是呈现和描述。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在罗小凤的这种呈现和描述中,我们看到了当代诗坛现象的复杂斑斓。对于如此复杂斑斓而又瞬息万变的诗歌现象,任何试图以简单的理论模式来概括或妄下结论,都不是明智之举。罗小凤的诗性智慧在于,她在呈现这种现象的复杂性时,注意到了许多的细枝末节。一般人不容易注意到的一些诗作中蕴涵的倾向和意味,她都能具体而明确地加以提示。而她在描述种种诗歌现象时,基本上是既尽量客观又不乏主见的态度。正是在这些方面,体现了她的理论修养和气度。

“问题意识”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对一种现在进行时的诗歌现象,以一个在场者的眼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内在机制和运行方向。譬如“口语化”这一概念,虽然被众多诗人和理论家众说纷纭地议论,但是它作为一个口号被提出来以及后来日渐发展出“口水化”,是有一个过程的。任何事物都一样:过犹不及。所以抽象地议论“口语化”之是非,是无论如何得不出正确结论的。罗小凤在书中对这个问题着重地从“语言策略”上加以阐释,而不是妄议是非,就显示了她的理论智慧。

罗小凤在这本书中涉及的问题繁多,引用的诗作琳琅满目,更显示出她的着力之深和用心之良苦。这样一部著作呈现在读者面前,绝不是能够用简单的结论来概括的。我一向以为,诗歌理论的研究,绝对不能在玩弄概念上做游戏。一切都要以对具体诗歌的进入和分析为依据,空洞的“概念游戏”,往往只能给人一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感受。罗小凤对诗歌现象的广泛而深入的具体分析,正是符合我对诗歌研究的观念的。我也从她的许多论述中获得启迪。

作为一个从上世纪50年代过来的人,我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象的了解,虽有时断时续之弊,但总体上还算有新认知。所以不管有人是如何地把当下诗坛说得一塌糊涂,我在内心里是不能认同的。仅仅从罗小凤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如此色彩斑斓的诗歌现象,我们就一方面可以看到诗歌创作的丰富和复杂,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诗歌理论研究的及时跟进。这种现象,在半个世纪前是能够想象的吗?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