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台戏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据陶君起编的《京剧剧目初探》一书收录的剧目,就有1200多台。这1200台剧目,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历史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京剧只是全国300多个剧种之一,这戏剧剧本之多之丰富。这么多的历史故事,大都来自浩如烟海的各式古籍古典之中,其中也有不少是来自民间的传说。
遍布全国300多剧种,剧种与剧种表演的套路不一样,唱念做打尤其是唱的曲调各具特色,行家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剧种,所以一般都把戏剧叫戏曲。余在此文中着重谈的是演出的内容即表演的故事及其情节架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舞台戏剧好像上了年纪的人有些步履蹒跚,出现生气不足的现象。我们可以举目四顾,余所在的省市,戏剧赖以生存的舞台几乎没有,原先灯火通明的剧场剧院不再,京剧团、赣剧团、采茶剧团等地方戏曲单位或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为使舞台戏剧重新焕发生机,政府做了不少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中央电视台开设戏曲专业频道,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把戏剧搬到景点景区,有的地方为招揽观众,进戏院看戏只收一元钱。如此种种不能说没有效果,即使有效果也只能说在某个点上,在某个地方昙花一现。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剧种为吸引观众,罔顾历史真实,把民间某些人耍横的所谓豪气搬到严肃高雅的历史剧中来。今年暑期档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秦腔《铡美案》,剧中故事来自知名度很高的陈世美与秦香莲,其中一个情节是皇帝的母亲国太带着公主闯进开封府。国太要包拯释放陈世美,包拯没答应,国太竟然把手伸到铡刀上去威胁包拯。而包拯在国太的手挪开后,果断下令开铡,硬是不给国太情面把陈世美给铡了。改编者的用意,可能是要把包拯的形象再抬高一点,包拯所处的年代是皇帝的极权社会封建时代。其他剧种在塑造包拯形象时,设计了包拯抓住陈世美派家将追杀秦香莲母子,按宋时皇帝亲自批准实施的律法当处以死刑。所以包拯并不是一个罔顾王法的莽汉,包拯铡陈世美能说得过去,而包拯同情秦香莲不怕得罪皇帝宗亲,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是他的形象在民间在舞台久传久演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
秦腔铡美案设计国太把手改到铡刀上去,以阻止包拯铡她的外孙女婿陈世美的情节不可取,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整台戏是移植京剧《秦香莲》,也可能是为了显示与京剧的不同,抑或为吸引一些性情中的观众,才这么做。但由此萌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300多个剧种演同一题材的戏,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把其中某个情节改一改应该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像秦腔这么一改,就出大事了。它有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符合历史真实,给观众造成一种模糊历史概念的印象。这就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到我们的面前,那就是舞台戏剧需要各剧种都能用的通稿。有了通稿,就有一个谱,有了这个谱,无论哪个剧种演通稿剧本戏,都可以避免这种不靠谱的情节设计。
余尝试创作两台新编历史剧,一台是《汉苏武牧羊新传》,另一台是《古风神韵司马迁》。这两台剧新就新在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待这两位历史人物。今年8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伏涤修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戏曲历史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中论及古典历史题材的创作有两种观点两种方法,一是“传统史剧观”,二是“新史剧观”。前者是在“真实史载基础上”,是历史剧对历史的戏剧化再现。后者是“历史剧是当代人对历史可能性的戏剧化表现。”感谢伏涤修教授给了我这两台新编历史剧理论支撑。
据著名京剧票友、京剧艺术研究家张伯驹回忆当年著名京剧大师、老生戏头牌主演余叔岩“十年间所演出的剧目之中,很多都成为后学的典范。”话中之意,余叔岩主演的剧目虽然剧情都是历史故事,有编剧但编剧没有名分上不了台面。这种做法成为一种行规,一直沿袭至今。剧本乃一剧之本,剧作家的名分地位得不到尊重,谈何振兴戏剧?只有源源不断、广受观众喜爱的剧本涌现,中国戏剧的复兴才有更多的源头活水。
余常看央视戏曲频道的戏曲节目,几乎每台戏曲,尤其是历史剧,就是看不到剧作家的名分?最近台湾作家白先勇改编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常有媒体报道。特别是由东南大学实施,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举办的,有多所高校学生参加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开班,其中只字未提《牡丹亭》原作者汤显祖。这台戏虽然是由白先勇改编创作的,但源头来自汤显祖在公元1598年的作品。这段历史不能不提及,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500多年,但先人的辛劳应该得到尊重,阵规陋习应该改弦易辙。总之,振兴中国舞台戏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正本清源,也需要多方发力,中国舞台戏剧发展前行的步伐才能迈得矫健,坚定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