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7日,当新政协第一届全会通过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消息一传出,扬州人许幸之的名字和他导演的电影《风云儿女》即刻风靡神州。
《义勇军进行曲》乃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导演许幸之艺术视觉上最具号角力量的处理在于将这首歌贯穿影片首尾,让观众沉浸在强烈的抗日爱国主旋律之中,洗涤,陶冶,共鸣。可以说,史之以来,还没有哪一首歌能够像《义勇军进行曲》这样产生如此的感召力,激荡起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
《风云儿女》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十四年前的春夏之交,也就是1935年4月的一天,左联总同盟的夏衍秘密约见许幸之。
一见面,夏衍直奔主题:“幸之兄,宣传抗日,动员更多的青年和民众投身抗日,是我们左联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说着将一叠文稿递给许幸之,“今天我们讨论这个。”
“啊,《风云儿女》,电影剧本。”许幸之微笑着接过来,“看来我刚在电通影片公司学到的东西,现在要派用场了。”
许幸之投身救亡运动有一个过程。1929年,他参加鲁迅、夏衍、田汉等发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又担任“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即“美联”)主席,是中共领导的“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可信赖的中坚力量。电影的作用太重要了,夏衍看好许幸之,遂将他从天一电影公司转到中共秘密组织领导的电通影片公司。
果然夏衍提及此事。“我电召你结束在日本美专的学习,回国参加北伐。组织上安排你进电通,就是为了今天。”他摆摆手,“这个剧本讲的是青年诗人辛白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冲破个人感情的藩篱,投入到抗敌救国的斗争中去的故事。此前田汉同志已编成电影故事,我又进行了加工,就是现在的这个版本。”
“及时雨。大敌当前,这个抗战题材太及时了。”许幸之感慨道,“我愿意参与其中的工作。”
“不。是担纲。”夏衍说,“是请你当导演。我们相信你。”
既然是组织信任,许幸之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首要的工作是选演员。许幸之和夏衍相中的男一号和女一号惊人的一致。男一号由被称为“千人面”的袁牧之出演,而女一号阿凤非王人美莫属。夏衍赞同许幸之的理由:“一、王人美是红透全国的电影明星,她唱的《渔光曲》具有神奇魔力;二、她已连续拍了7部电影,银幕形象既美丽生动又健康活泼,能给正遭受日寇蹂躏的国人以鼓舞;三、王人美思想进步,是左翼电影联盟的积极分子,演这个角色最合适。”
一个多月的夜以继日,艰苦拍摄,电影杀青。主题歌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夏衍向许幸之转交田汉在狱中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俩人一起邀请聂耳作曲。哪知聂耳主动请缨,“《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任务交给我吧。歌词我已详熟于心。每一个字都是催人奋进的音符。我是呼之欲出,差不多就有灵感了。”
“但愿你的杰作惊天地泣鬼神。”许幸之完全被聂耳热情奔放的诗人气质所打动。心想,“这一团火,把我也烧起来了。”
三天后的清晨,忙了通宵的许幸之刚刚入睡却被聂耳高声叫醒:“《义勇军进行曲》,我谱好了!”
“快唱给我听!”许幸之一骨碌翻身起床。
只见聂耳坐在写字台桌角上,一手拿着乐谱,一手打着沉重的拍子,唱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
如此一连唱了好几遍。
许幸之全神贯注地谛听。
“有什么意见,啊,老兄?”聂耳突然停下打拍子,问,“快把你的意见说出来我好修改啊,老兄!”
“整个曲子谱得很好,激昂、轻快。”许幸之肯定地回答,“要提的意见在一头一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起句显得低沉一些;而最后一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还不够坚强有力,是否应当减少一些装饰音,使它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煞尾?”
“你的意见太好了。我这就改。”聂耳在起句上增加激昂的音符,又在末尾处增加了叠句,是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使整个歌节奏明快、曲调昂扬。
直到满意为止。还处于创作亢奋中的聂耳和许幸之冲进王人美的住处,请音乐天才试听。王人美打开钢琴盖,随着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高亢激昂的旋律回响起来,透过武康大楼的窗户响彻云霄……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许幸之全无倦意。酝酿已久的为女一号阿凤感哀的插曲《铁蹄下的歌女》,忽然词语潮涌: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
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
一气呵成。许幸之连续地吟诵,有如聂耳的连续吟唱《义勇军进行曲》那样。
“这不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姐妹篇吗?”聂耳高声地叫起来,“一刚一柔,相辅相成。”
“聂兄说的对。”许幸之感慨,“几乎从接受执导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作一个插曲的思路。啊,苍天,终于如愿。”
“还让我来谱曲!”聂耳又是主动请缨。
“你真是我的知音。我是未曾作词先思君的。”许幸之笑道,“再说了,这谱曲,舍聂君而其谁也。”
笑声震荡。聂耳说:“老兄,请你按歌谣的调子唱给我听听。让我找找感觉。”
“好啊。就用我家乡扬州的民歌调吧。”许幸之先用《月子弯弯照九州》调子练唱,继用《鲜花调》、《杨柳青》,皆扬州本土调。
聂耳迅即在小本子上记下音符。过了两个星期,《铁蹄下的歌女》的曲子谱成。
轰动上海滩的帷幕拉开。1935年5月24日晚,《风云儿女》正式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影片里的两首歌,《义勇军进行曲》和《铁蹄下的歌女》,连同导演许幸之的名字,永恒地定格在亿万中华儿女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