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作在线-无图 >> 耿显榜 : 黄乡愁·年味: 记忆中的母亲厨艺

耿显榜 : 黄乡愁·年味: 记忆中的母亲厨艺

2025-05-17 11:22:40
浏览量:

  自父母相继辞世后,我已有十多年没有回老家过个年了。当省城迎新春的大红灯笼又一次悬挂在闹市的醒目处,当入夜后街角或水渠旁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都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勾起我对家乡年味的无比向往,对母亲亲手做出的原汁原味、尽显地道风味的年饭无限思念。这种眷恋,像一缕缕轻烟,枭枭升起在记忆的长河里,温馨而又清晰。

  我的家乡位于鄂豫交界的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每到腊月,整个村庄便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羊、塘里网鱼,还要蒸糯米、打糯粑,做豆腐、炸圆子、蒸年糕、晒腊肉,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一顿最美好也最难忘的年饭做准备。

  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家乡的年饭是放在大年三十的早晨。在串串鞭炮声中,由父亲将热气蒸腾的块肉、杯酒、香茶敬献财神和祖先,约莫一炷香的时间,才正式端菜上桌吃年饭。这种神圣的习俗虽然简单易行,却增加了母亲的忙碌。当夜色深沉,天边尚未露出曙光,母亲便已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惊扰了家人的美梦。她穿上略显单簿的棉衣,踏上冬日里特有的清冷,先把家人烤火的炉子生着,架上劈柴,让堂屋暖和起来,一则避免老人和孩子起床受冻,二则方便土罐子熬菜。紧接着,她的身影就穿梭在厨房与堂屋之间,导演着过年的美食盛宴。母亲首先会检查并准备好各种食材,从新鲜的蔬菜、鱼肉到调料,每一样都经过她的精心挑选,以确保年饭的丰盛与美味。她不顾刺骨的冷水熟练地洗菜、剖鱼剁肉,然后,她开始点燃灶火,熟练地进行炒、煎、炖、煮,那一缕缕升腾的炊烟,混合着食材的香气,是世界上最温馨的味道。母亲的手艺,总能将平凡的食材幻化成令人垂涎的佳肴,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对家人的深情与祝福。那些年,年饭不仅仅是一桌丰盛的菜肴,而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纽带,团圆的象征,是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萦的味道。

  如今,虽然城市的餐馆里也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年饭套餐,家乡也普遍兴起地锅饭,但无论多么精致,都少了那份来自母亲手心的温度,少了那份融入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中的家的味道。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烹调能手,她能让简单的食材做出香甜可口的食味,其中最让我谗口的是:软烂入味的猪蹄子、香气扑鼻的粉蒸肉、鲜嫩可口的胖头鱼,还有土罐子熬出来的黄英菜配豆腐皮子,等等。

  用铁锣罐炖猪蹄子是母亲挑选的年饭主菜。它不肥腻,且营养丰富。由于我家人口多,母亲做猪蹄子时,不得不选用铁锣罐。炖猪蹄时,先在锅中加适量油和白糖,小火慢炒成焦糖色,再将猪蹄放进这个大罐中,倒入开水,放些生抽、料酒和食盐,然后盖上盖子,放在火炉的吊子上慢炖,直至猪蹄软烂入味。母亲风趣地说:“人要补,吃猪蹄;地要肥,施猪泥。”引得我们狼吞虎咽,把一大罐猪蹄子风卷残云地啃光吃尽。

  做粉蒸肉更是母亲的拿手活。据说,粉蒸肉,亦称米粉肉,发源于江西,后流传至鄂豫交界一带,成为一道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母亲在做这道菜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将大米炒至金黄,磨成细腻的米粉,再将肥中带瘦的猪肉,切成薄片,混合搅拌,加些调料,放入蒸锅中,用旺火蒸至内质酥烂,米粉油润,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人回味无穷。至于做鱼、炖土鸡、煎糍粑、包饺子,在母亲手里更是小菜一碟。记得那时,在烤火的炉边上,还排满了由萝卜炖羊肉、白菜粉条炖豆皮等土罐子,满屋的年味让我们彻夜难眠,倍感家的温暖与欢乐。

  十多年了,故乡的年味或许已随着老年人的减少、青少年人的增多而逐渐变淡,但对我这个少小离家的游子来说,那份对家的眷恋,对母亲做的年饭的怀念,却如同陈年的酒,越久越浓烈,永存在我的记忆里,香甜在我的味蕾。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仿佛还能闻到那股熟悉而又遥远的香气,感受到那份只属于家的温暖和安宁。

  或许,这就是乡愁吧,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是对亲人无尽的思念,更是内心深处那份永不褪色的年味情怀。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