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也是人的一种宿命。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这样写道: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孤独,是心灵的无依,是没有目标的迷茫。人真正的孤独,从来都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精神没有寄托,心灵无处安放,通俗地说,就是内心深处无人做伴。
人有时感到孤独,并不是没有人关心,而是没有他(她)在意的人关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没有懂他的人理解。
其实,所谓孤独,就是和有的人——无话可说,而有的话——却无人可说。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孤独是一颗丰富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因为经历和感悟不同,人生有些情感,注定无法与人共享。
孤独不是孤单。孤单仅是身边没人。门可罗雀你会感到孤单,那么门庭若市怎样呢?你不再孤单了,但你依然可能感到孤独,因为内心无人作伴。
孤独不同于孤僻,孤僻属于弱者,而孤独属于强者。孤独和孤僻,都会不合群,但是原因不同。孤独的人精神上独特,孤僻的人则是性格上的缺陷。
孤僻的人,他们恐惧自己受到伤害,从而和别人的交流发生了障碍。而真正的孤独,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卓绝,是精神世界不被人所理解而产生的感觉。他们并不害怕接触人,而是有意识避开外界的无聊和干扰,去腾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孤独也与寂寞有别。孤独是在很多人的地方,心里却没有人陪伴;寂寞是在很多人陪伴的时候,也只能沉默。寂寞是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当个人离开群体不久后,就会有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叫寂寞。
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心境。孤独是一个小水池里只有一条鱼;寂寞是水池里什么也没有。
你怕孤独,它就会演变为寂寞,你享受孤独,寂寞感自然就消失了。无所事事你会感到寂寞,那么忙忙碌碌如何呢?你不再寂寞了,但你仍可能孤独。
作家蒋勋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寂寞是源于心里的一种无奈,是精神上的一种孤寂状态。寂寞不仅是由于一个人的孤单,更多时候是思念一个人的惆怅。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摔琴,是啊,无论一个人有多少好,若你遇不上对的人,不如深掩了这些美好,以最深的孤独与这个世界静对。
真正的知己,就是另一个自己。人生来孤独,若有幸遇一知己,或棋逢对手,或同气相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无论有哪一种,生命的孤独也就有了解药。
太美的人和太深刻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她们)很难找到同伴,大多人只能陪她(他)走到半山坡,更高处的风景也只好独自欣赏了。
一个不能享受孤独的人,其实是很寂寞的。现在很多人天天参加各种聚会活动,他无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因为他害怕孤独,害怕跟自己相处。因为只要跟自己相处,就需要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所以他需要热闹的环境,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他其实很寂寞。一个无法跟自己独处的人,往往正是心理贫乏之人。
独处——其实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姿态和境界,因为你得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心需要。
对于内心丰盈的人来说,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身处孤独中才能倾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寻找生命的意义,体验人生的圆满。
若觉孤独不好,那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只有享受孤独,生命才可以变得丰富而完整。
别惧怕孤独,它是一种力量,会时不时地把你从喧闹中拉回来,提醒你别忘了还有一种严肃而又深刻的独处生活。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开始的。
人与人的差别,在独处的时候才会真正体现出来。一个人在独处时所思所想,以及用什么事情填满这段时间,决定了一个人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亲的人终会陆续离开,再好的朋友也会渐渐相忘于江湖。无论是多么亲密的关系,始终我是我,你是你,有些情绪注定始终无法与他人共享。
一辈子,能遇见一个有趣合拍的人,是有多不容易,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合拍的人,大多数人都未能如愿,一辈子都不会找到这个人,只会因为害怕孤独和寂寞,而随便选择一个人相拥而睡,相互饲养。
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一辈子很短,遇见那个有趣的人就会很长。
谁出现在你生命里是由命运而定。谁留在你生命里是由你自己决定。到了这个年龄,最好是怎么舒服怎么活,是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寂寞也不屑敷衍。
真正意义上的孤独,不是表面的“拒人千里之外”,而是精神上的“高处不胜寒”。孤独不是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而是自己居然就能成一个世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孤独寂寞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认识的人不够多,而是亲近交心的人太少。
当代人对孤独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们都深知因孤独而痛苦是可怜的,而我们在做的,大多本质上却是在逃避和抵抗孤独,并不是真正能够安然自得。每个人每天都抱着手机不放,黏在互联网上,若一小时不看手机,不感受到和他人的连接,便会高度焦虑,便是明证。
一般而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我们孤独也是被迫的孤独。孤独本身并不存在幸福,但若我们能在孤独中享受清静,感受自在,精神有所寄托,也许我们就会平静地接受孤独。
人生可以漂泊,可以孤独,可以寂寞,但精神必须得有寄托。精神寄托,有如空气,“受之则不觉,失之则难存”。精神有了寄托,心灵深处就有了挂靠,孤独便不再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幸好,我们孤独在一起。我们何其不同,我们又何其相似。
有一种人宁愿孤独也不愿无聊,因为孤独对他来说只是寂寞。有一种人宁愿无聊也不愿孤独,因为孤独对他来说便是无聊。内心丰盈的人,即使一个人待着一整天,也不会觉得无聊。而空虚无聊的人,一刻也不能忍受独处,只能以无聊之事打发时光。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才能享受自在的孤独,而不屑于外面世界的喧闹。
孤独是一种状态,孤独是灵魂的落寞,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它没有声音却有思想,没有外形却有内涵,孤独是一种深刻的诠释,是一种不能替代的奢美。
能从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微妙。孤独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并且自得其乐,哪怕他面对的是生与死。
独处是一种能力,可以检验出一个人的灵魂深度。独处不是孤独,独处只是一种自由空间状态。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其实,所有的情感寄托,都只是暂时的慰藉而已。人生,便纵有再多偶然的意外和插曲,最后还是要孤独地走下去。你必须独自面对老去的季节,和褪了色的美丽,以及一个已知或未知的结局。
人这一生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陪你走到最后。所以,孤独是一个人生命的常态。生命里的大多时刻都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世界上遇到的所有的人,都只能陪你走一程而已。
孤独是一种惆怅的美,是秋日里的白菊,盛开在灵魂的最深处,不染春花,不沾夏雨,孤单清寂,静美安然!
生命中真正的喜悦,一定是源于独处时内心深处的充实和宁静。享受孤独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
一个人只要内心充盈,便会享受孤独,便无须向外索取,无须在熙熙攘攘中填补空虚。
学会享受生命的孤独,那是灵魂休息的时光。孤独并非都是无奈的,孤独也是一种自在。享受孤独的自在,孤独便不再孤独。学会独处,学会和内心相处,或许才能回归生命真正的意义。那时你会觉得一个人独处原来也可以是美妙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