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散文 >> 吴敏树《程日新先生家传》

吴敏树《程日新先生家传》

2025-07-22 10:50:06
浏览量:

原文

余幼时闻诸父兄言,里中程日新先生先辈,读书诚长者。而未及请问其行事。近以讯从甥程礼明。

礼明曰:我高祖也,以老儒终乡里。以笃行高年,乡党宗敬之。其言行之详,远矣,莫能多道之也。仅一二事,识于家人代传之,相训厉不敢忘者,非曰奇节异行也。然固常人之所难者。祖公少读书而家极贫。年十六,即为人课童子师。里胡氏请之,以岁奉八金。公诺之矣。他家闻而争请。三胡氏之奉。或劝公迁就之。公曰:吾贫,金多固善。顾吾已诺胡氏。且吾始出而诱于利,利可尽乎?竟馆胡氏。主人高其义,岁增其奉,学徒益进。卒以教读致有薄产,遗之子孙。今百余年矣。公应试于府,列名首县士。闻父病,不待竟后场而归。父尤之,命复往,则已毕试矣。太守嗟异之。明岁更新守,公又试得首,以入学焉。

此二事者,虽微见问,礼明固愿有谒。傥蒙赐为之文,推扬其先世以美,以永诏其后嗣,其可乎?余闻而称曰:吾里中昔时读书长者之行,有如是哉!而何今者之不见乎?夫不以利伤信,而师者利之所便居也。不以名忘亲,而亲又甚乐其子之有名也。世之人苟名利之所在,不必其有辞。有辞焉藉之,无问矣。若先生之行,微独吾里中不复见之,凡吾所见于今之人,皆不然也。礼明之称其先世,约而知要。书而论之,不惟程氏之传,亦使学者习闻旧儒之风,而信于得失之命也。

先生讳煌,日新其字,年九十一乃卒。妻贺氏,年八十七。夫妇偕及见元孙。子孙繁盛,多能继儒业者。


译文

我小时候听父兄们说起过,我们乡里有一位前辈程日新先生,是位真诚读书的长者。但当时没来得及详细询问他的生平事迹。最近,我向我的外甥程礼明打听这件事。

礼明说:“(程日新先生)是我的高祖(爷爷的爷爷),他以一位老儒生的身份终老于乡里。因为他品行笃厚且高寿,乡里和宗族的人都非常尊敬他。他言行的具体细节,年代太久远了,我也不能多说。只有一两件事,被家族代代相传,作为训诫和勉励不敢忘记的,倒不是说是什么奇特不凡的节操行为,但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高祖年少时读书,但家里非常贫穷。十六岁那年,就开始给人当塾师,教小孩子读书。乡里的胡家聘请他,答应一年给八两银子的酬劳。高祖答应了。其他人家听说后,争相来聘请他,有的甚至愿意出三倍于胡家的薪水。有人就劝高祖答应待遇更好的那家。高祖说:‘我贫穷,钱多固然好。但是,我已经先答应了胡家。况且,我刚开始出来做事就被利益诱惑,利益这东西,有满足的时候吗?’最终,他还是去了胡家教书。胡家主人对他的信义非常赞赏,每年还给他增加了薪水,来求学的学生也更多了。他最终靠教书挣得了一些微薄的家产,留给了子孙。这件事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

“高祖有一次在府城参加考试(科考),名字已被列为本县考生之首(成绩优异)。突然听说父亲病了,他连剩下的考试都不等考完,就立刻赶回家去照顾父亲。父亲反而责备他(不该放弃考试),命令他赶紧回去接着考。但等他赶回去时,考试已经结束了。知府(太守)听说了这件事,也为他感叹称奇。第二年,换了新知府,高祖再次参加考试,又得了第一名,因此得以进入县学(成为秀才)。”

礼明接着说:“这两件事,即使您不问,我也很希望能告诉您。倘若承蒙您不弃,愿意写篇文章,表彰一下我先祖的美好品德,用来永久地勉励他的后代子孙,不知是否可以呢?”

我听了之后赞叹道:“我们乡里过去读书长者的品行,竟然是这样的啊!现在怎么见不到了呢?不因利益而损害诚信——而教书(当老师)这个行当,恰恰是利益最容易起作用的地方。不因功名而忘记孝道(侍奉父母)——而父母又是多么高兴看到自己的儿子获得功名啊!如今世上的人,只要有名利可图,就不一定找得到推辞的理由;即使找到理由(借口),也常会利用它(去追逐名利),根本不会犹豫。像程先生这样的品行,别说在我们乡里再也见不到了,就是我所见到的现今的人,也都不是这样的啊。礼明讲述他先祖的事迹,虽然简略但抓住了要点。我把它写下来并加以评论,不仅仅是为了程氏家族的传承,也是为了让求学的人能多听听过去儒者的风范,从而相信得失自有天命(做人应重德行而非强求名利)。”

(补充说明:)先生名叫程煌,字日新,活到九十一岁才去世。他的妻子贺氏,活到八十七岁。夫妇俩都亲眼见到了自己的玄孙。子孙繁衍昌盛,其中很多都能继承读书的事业。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