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山水在中国,中国山水数皖南。我和儿子约定乘其高温假,去皖南川藏线一玩。
上午,乘大巴从溱潼出发,近三小时到达南京南站,与儿子会合后,稍作休息,汽车沿南向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于晚到达宁国县城。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整个120公里的S型公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县人民通过人力和原始工具,经过艰难险阻修建起来的。一路上青山叠叠,水溪湾湾,风光十分秀丽。车行其间,曲曲折折,拐拐弯弯,上下盘行,尤如穿行在山水画中,蜿蜒于仙境之间,其险其美,不禁令人感叹!由于沿路景点太多,加上不时堵塞,晚上8点多钟,方才赶到泾县城内。
我对安徽泾县的认知,是从小时候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开始的,自小就想象着桃花潭的美丽。以后当兵了,连队有的战友是来自泾县的,听他们说家乡的山水如何如何好,比我们苏北里下河平原美多了,我会不时勾起对皖南山水美的“馋感”。再后来,在学习党史军史时,知晓了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泾县的茂林地区,更增添了我对泾县非要一游的欲望。
次日清晨,早早醒来,站到宾馆十九层的窗前一看,哇!真美啊!远处青山连绵,白云这边一块一块地,那边一堆一堆地,飘浮在空中,有的罩在青山之上,有的系在山腰之中。黛黛的山,白白的云,此情此景此风光,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更没有领略过。从楼上往下一看,有一条绿色的河,自楼下经过,抱着对岸的河堤,曲曲弯弯延伸到远处。多好的早晨啊,多妙的美景啊!我急急地向楼下走去。
走过了财富路的大桥,旋即折弯向南便是一条绕向东南方向的清洁的健身大道,堤下是湍急流动的护城河,大道是柏油铺设,河水清澈泛着绿色,道路与碧水并肩齐行,宛如黑绿的两条长龙向着远方游去。向东拐南又是折弯,一个漂亮的小区展现在对岸,几处人影不时在岸边蠕动,他们也起得早啊。
“啪!啪!啪!”一阵声音传来。“啪!啪!啪!”又是一阵阵声音接连着传来。心中一惊:那是棒槌声!那是我心中埋藏了许多年的棒槌声!啊!这亲切的声音,已经五六十年没有听到了!
家乡溱潼小镇,地处古老的泰州至东台的官河边,原本是个椭圆型的小岛,四周被水包围,岛上有一夹河东西向穿镇而过,镇南镇北各有一汪水潭,水体也算清澈。镇上仅有西部一桥向外连通,其他方向全靠渡船来回连接。算来这样的交通码头也有四五个之多,比这码头更多的是万把人居家生活,围着岛、挨着潭的大大小小的洗用码头。码头一般是沿河砖砌几级台阶,台阶最后一二层是条石所铺,为的是牢靠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经得住洗衣时,没日没夜天长日久的棒槌的击打。
每当早晨,小镇刚刚醒来,河边潭旁就忙碌起来。洗菜的,淘米的络绎不绝,更多的是那棒槌击打条石上的衣服传出来的“啪啪”声。清脆的“啪啪”声,盖住了妇女的交谈声,也盖住了码头上人们的说笑声,沿着河、围着潭接力传递开来,延绵长时,这也可算是当时劳动妇女奏出来的“交响乐”吧!
记得小时候,正值早秋,有一次因为太忙,妈妈早上没来得及洗涤我们姐弟六人的换洗衣服。中午,妈妈抓紧时间要去洗衣,我黏着要跟去,几次拒绝不见效,只好同意。我劲抖抖的,扛着半人高、手柄磨得发亮的棒槌,一直尾跟到水边。妈妈在石板上放好脏衣,我抢着举槌就急击打,“啪啪”,只仅小小的两下,脚一滑,身一斜,扑通一声掉入河中。还好,妈妈眼疾手快,一把将我拉了上来。我站在石板上,浑身水漉漉的,用手一抹水脸,还傻傻地笑呢!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古镇的环境变了,铺就石板的码头不见了,那阵阵的棒槌声成了小镇的绝唱。
槌声啪啪,啪啪槌声。这声音是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这声音歌唱的是生活的美妙。这脆脆的棒槌声,响在那远远的皖南山区,这美美的棒槌声声,藏在我深深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