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作在线-无图 >> 吴伟平 : 父亲的名字

吴伟平 : 父亲的名字

2025-05-15 10:36:10
浏览量:

  父亲有两个名字,在工作单位叫吴广裕,在家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吴樟良。说起父亲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

  父亲出生在乡下,父亲的父亲生了两个儿子,父亲是第二个儿子。父亲的父辈们不识字,算命先生给父亲取的名字叫吴樟良。

  父亲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实干的农民,靠租田耕种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父亲的母亲是一个生活极其节俭的农家妇女,不甘穷苦的她克勤克俭地操持家务,父亲七岁那年,家里有了一些积累,买了一头黄牛,父亲的父亲在农忙时为乡里乡亲耕田劳作赚一些外快以补贴家用。当时父亲的年龄还干不了重的农活,这放牛的活计就自然落在了父亲头上。

  村里有一所私塾,父亲放牛经常从它的门前路过。父亲很羡慕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们,但迫于家境的无奈,父亲只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看那私塾黑漆漆的大门,听那从黑漆漆大门里头传出的朗朗书声,忍不住时,父亲便栓了牛跑到私塾的窗外去听先生讲课,看那些孩子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一段时间下来竟然也能背出一些四书五经的段落。久而久之难免发生牛跑到别人家的庄稼地里或者傍晚回家时牛肚子瘪着的情况。

  这一秘密很快便被父亲的母亲发现了,父亲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农家妇女,父亲自然也就少不了挨“家法”。当然挨“家法”的原因绝不是父亲去看孩子们读书,而是父亲擅离职守所造成的后果,因为这一后果在乡里看来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严。父亲的母亲又是一个开明的农家妇女,她深知读书的好处,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读书人而出人头地啊,现在孩子执着求学的欲望使她看到了希望,虽家境不富裕,还是让孩子圆了读书梦,那年父亲12岁。

  在当时,上学是有钱人家孩子的份儿,像父亲这样穷人家的孩子进学堂的确是一个例外。进私塾读书得自带桌椅,父亲没有,于是他在学堂里是没有位子的,只得靠边坐在一个石墩上。所以,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就看不起父亲,直到后来,由于父亲的学习成绩异常优秀,渐渐地父亲得到了先生和同学们的尊重。那时的私塾相当于初小,父亲在私塾读了三年,接下去再到高一级的小学里读两年就可以小学毕业了。父亲在县城的一所小学只读了一年半,由于家庭财力的不足,父亲就辍学了。

  次年,父亲17岁,一年一度的县中学招生又开始了,求学心切的父亲想去报考,报考县中学要有小学毕业文凭,可父亲没有,这小学毕业文凭上哪去弄呢?

  同村有一个与父亲年龄相当的读书人叫吴广裕,他有小学毕业文凭,他得知父亲的情况后,被父亲这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便拿出自己的小学毕业文凭借给父亲去报考。考试结果张榜公布之日,到县中学看榜的人是络绎不绝,多天的等待使父亲有些心焦,他希望榜上有自己的名字,但是父亲又不敢到名单的前半部分去看,因为自己毕竟小学还没有毕业,不能和人家比,于是就在名单的后面找,结果没有吴广裕这个名字,父亲心想落榜了,读书梦破灭了,心灰意冷的他准备回家了,同去的人鼓励他再找找,于是同去的几个人一起帮父亲找,原来吴广裕三个字在最显目的傍首,父亲考了第一名——这是父亲没有想到的。从此父亲的名字就由原来的吴樟良改成了吴广裕。

  当时的教育制度,对于家境清贫而成绩优异者,给予公费授读的优惠,父亲得到了这项优惠。以后报考高中和大学,父亲同样因成绩优异得到了这项优惠,大学期间并获得享受奖学金的待遇。当时乡里有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是我的父亲。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