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闻黔北入川第一镇、泸州东大门——古蔺县茅溪镇,以“红色、绿色、金色”资源丰富著称,万亩杨梅涛声阵阵,身不能至,心神往之。
甲辰仲夏,我应邀参与该镇第十届“赤水河生态杨梅节”川黔采风暨文化交流活动,欣欣然首次穿越丹桂、石宝,来一趟圆梦之旅。
周日,林间婉转的鸟鸣唤醒我的清梦。空气似新雨洗涤,昨夜住宿的枣林公园民宿,更显雅致清幽。我沿着赤色步道,舒活筋骨。
红日消隐,餐后雨歇,真乃天公作美。采风团一行近40人,满怀好心情,扑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深处——杨梅林海。
近两米的步道宛若红飘带翩然伸展,其两侧的杨梅林触手可及。
高的,矮的,密的,疏的,野生的,种植的,一棵棵,一丛丛,一片片,一层层,就这般毫无征兆、立体丰盈地将游客们深情地拥入绿色的怀抱。
杨梅属于杨梅科,是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广泛、历史悠久。
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代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记有“挎枣杨梅”之佳句。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曾在《七字谢绍兴帅丘宗卿惠杨梅二首·其一》自豪而深情地咏赞杨梅——“火齐堆盘珠径寸,醴泉绕齿柘为浆。故人解寄吾家果,未变蓬莱阁下香。”
人工种的杨梅树干较低、丫杈较多,好似梅树,叶片狭,深青色,而野生的杨梅树,有的树龄已四五百年,树干粗大,树皮龟裂,直指云天。
时值阴历五月中旬,离杨梅熟透尚需半月。只见果子如大拇指的指头大小,果皮表面有乳头状凸起,外果皮为多汁肉质,浅红、深红不一,宛如一个个斑斓的玛瑙。
“红得发紫的味道才巴适哈!”大家闻言,便轻扒梅枝,选了又选,挑了又挑,专拣熟透的下手。
我第一次摘杨梅,周围的成百上千颗鲜果似乎正闪现热情的眼神,期盼我的手指,可实在无法雨露均沾呀。
瞄准一颗几近黑色的果子,伸手轻摘,放入嘴里,轻轻一咬,果皮脆裂,汁水喷溅,咂摸酸甜之味,吸入自然气息,味蕾顿时充盈酸爽之感!此刻,套用东坡居士的名句,也许“日啖杨梅三百颗,不辞长作茅溪人”之言方能抒怀。
采风团有两三个90后姑娘,均来自贵州省仁怀市,她们漫步于道,打量果林,亲昵地聊着,偶尔偎着树枝照相,其中身着粉衣的那个女子,摘了缀着鲜果的两三根梅枝,捏在手里,暗香盈袖。
清爽的空气,弥漫的果香,草木的气息,令人沉醉,飘飞我的思绪……
在川南泸县枣子村小念书时,作家王鲁彦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描摹杨梅颜色之变、味道之鲜的这些词句令人印象颇深。彼时,作为孩童的我们,平常连李子、梨子都很少吃到,“杨梅”好像远在天边。
初中时,读到《世说新语·假谲》所载故事——《望梅止渴》。故而,唐代诗人罗隐咏杨梅曰:“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
在边城叙永念中师时,学校开设了《心理学》等课程,我们才知晓“望梅止渴”的个中奥秘。
第一次见到叶茂枝繁的杨梅树,我已年逾不惑。那天,我独自驾车前往泸州市纳溪区的千年名刹——普照寺。其山脚便有杨梅林,很是不少,长得精神,只是刚结出青绿色毛茸茸的小果,不少树还有挂牌,以示名“树”有主。
“大姐,您摘杨梅哇?”在勋师兄洪亮的嗓门将我从往昔拉回现实。
那位农妇五十开外、精神抖擞,铺上胶布,架好铁梯。树下的一对小姐妹双眸明亮、模样俊秀,盼着大显身手。
“大姐,您的杨梅树多吗?”
“好几十棵。”
“今年多少钱一斤,一年的收入有好多嘛?”
“十块钱一斤,五六万吧。多的人家户有十多万哩。”
我俩聊着聊着,她脸上的一丝拘谨烟消云散,渐渐漾起喜悦的神色。
“多亏了那些年古美伦带着我们栽杨梅树呀!”
古美伦?这名字咋这么熟悉?哦,昨天上午在茅溪镇政府会议室报到,座谈会之前,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茅溪中学语文教师——张锡惠老师分发自己主编的校刊《茅溪文学》,该期有篇文章名曰《藏在深山人未识》,恰巧写有其事迹。
吟哦着晏云波老师的词作《忆秦娥·杨梅林海》里的“喜游林海帆相送,奇观惹得心冲动”,我暗忖:茅溪之行,不知是否有幸见到声名远播的致富能手?
车队继续在乡村水泥公路行驶,不多久便到达柏腊村轿子景区附近。路旁的大丽花开得正盛,红的,白的,粉的,扬起秀美、圆润的脸蛋儿,一只黑色小虫还藏于“花房”,正陶醉于香甜的美梦。
这里的一户人家立着两排房子,水泥坝子边有园艺区,嶙峋的假山,别致的盆景,新绿的苔藓,还见到室内墙壁上有彩绘的苗族图案。
不多时,一位身材精壮、年约五十的男子奔回家,麻利地搬出胶凳,逐条摆放,一一敬烟。而他的妻子——康仲芬,招呼大家喝茶后便麻利地去自家果林采摘新鲜杨梅。
大家围过去,询问他带领乡亲们栽种杨梅、发家致富的精彩故事。
这位苗族汉子,正是四川省人大代表——古美伦,大家都钦佩地称呼他“古代表”。
“古代表”可是古蔺县的一位“名人”。采风团眼前的这条公路,正是他领着家人依山而建,石轿子景区也是由他组织开发。
柏腊村原本就有大片的野生杨梅林,气候地理条件很适合种植杨梅。由于野生杨梅口感较酸,只适合泡酒,经济价值并不高,古美伦思索着如何提升杨梅产业的价值,探索家乡产业发展之路,耗时10年才得以研究、掌握杨梅的嫁接、栽培技术,最终成功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黑炭梅,硬是在该村“犟”出一条致富之路。
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来之不易的技术无偿地献给乡亲们,领着大家广种杨梅,让其成为村里的一大支柱产业。
目前,柏腊村已有原始生态杨梅林逾万亩,有了镇党委政府的倾力助推,嫁接的2000多亩优质杨梅现已全面挂果投产,建构“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单是依靠茅溪镇每年举办的生态杨梅节,即可带动全村群众人均增收7000余元。
如今,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天红火。“我要把石轿子变成花果山,建成杨梅经济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古师傅敢闯敢干的劲头不减当年。
听闻古美伦讲述杨梅产业的苦辣酸甜,了解乡亲们响应搬迁、战天斗地的动人场景,耳畔响起王浩雄副书记代表镇党委、政府致欢迎词以及讲解茅溪十年蜕变时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憧憬着古蔺打造赤水河左岸世界优质酱酒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美好未来。
乌蒙深处,“三色”茅溪,星空璀璨,杨梅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