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昔周宣惰千亩之礼,虢公纳谏〔1〕;汉文缺三推之义,贾生置言〔2〕。良以食惟民天〔3〕,农为政本〔4〕。金汤非粟而不守〔5〕,水旱有待而无迁。朕式照前经〔6〕,宝兹稼穑〔7〕。祥正而青旗肃事〔8〕,土膏而朱纮戒典〔9〕。将使杏花菖叶〔10〕,耕获不愆〔11〕;清甽泠风〔12〕,述遵无废〔13〕。而释耒佩牛〔14〕,相沿莫反;兼贫擅富〔15〕,寖以为俗〔16〕。若爰井开制〔17〕,惧惊扰愚民。舃卤可腴〔18〕,恐时无史白〔19〕。兴废之术,矢陈厥谋〔20〕。
注释
〔1〕“昔周宣”二句:《国语·周语上》:“宣王即位,不籍(不行籍田制度)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古代礼制,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年春耕前,照例要去籍田执耒耜行三推或一拨之礼。此礼周厉王时已被废,宣王即位后亦不复遵古,故为卿士虢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后)所谏。
〔2〕“汉文”二句:据《汉书·食货志》载,汉文帝即位,贾谊上言耕织积贮大义,“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三推之义:见《礼记·月令》:“躬耕帝籍,天子三推。”
〔3〕良:确实。食惟民天:即“民以食为天”,语见《汉书·郦食其传》。
〔4〕农为政本:《礼记·王制》记八政,以“饮食”为第一。又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文帝纪》)
〔5〕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见《汉书·蒯通传》,喻指城池坚固。此句意本《氾胜之书》:“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
〔6〕朕:天子自称。式照:取法遵行。
〔7〕稼穑:五谷总称。此句语本《范子计然》:“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
〔8〕祥正:“农祥晨正”的省语,见《国语·周语上》。农祥,房星,二十八宿之一,属东方青龙。晨正,指立春日。青旗肃事:指天子躬耕籍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驾苍龙,载青旗,躬耕帝籍。”
〔9〕土膏:土地润泽。语见虢公谏宣王语:“阳气俱蒸,土膏其动。”朱纮戒典:《礼记·月令》:“昔天子为籍田千亩,冕而朱纮,躬耕秉耒。”纮,古代冠冕上的纽带,由颔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
〔10〕将:欲,打算。杏花菖叶:古代有见杏花开、菖叶生而开始耕种的说法,分见于《氾胜之书》和《吕氏春秋·任地》。
〔11〕愆:失误。
〔12〕清甽泠风:《吕氏春秋·辩土》记载的耕作之道,谓作小沟于田以通和风。
〔13〕述遵:遵循。
〔14〕释耒:丢弃农具。耒,耒耜,各种耕地农具的总称。佩牛:汉代渤海太守龚遂曾劝齐民以所持刀剑买牛犊,说“何为带牛佩犊”,见《汉书·循吏传》。
〔15〕兼:兼并,侵夺。擅:占据。
〔16〕寖:逐渐积累。
〔17〕爰:更改。井:古代一种土地制度,即划地为“井”字形,中区为公田,馀八区为私田。始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周礼》、《礼记》等多有记载。
〔18〕舃(xì戏)卤:盐碱地。
〔19〕史白:指魏邺令史起和赵中大夫白公。前者引漳水溉邺,民歌曰:“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舃卤兮生稻粱。”后者引泾水注渭中,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名白渠,民又作歌颂之。事皆见《汉书·沟洫志》。
〔20〕矢:直。厥:其。
译文
问:过去周宣王懒于行天子籍田千亩的礼仪,虢文公就曾进行规劝;汉文帝缺少执耒三推的大义,贾谊便上言述说。实在是由于民以食为天,政以农为本。金城汤池没有粮食就无法守卫,遇上水旱有了贮备便不须迁移。我取法遵行前人的经验,以五谷为国家的大宝。每到立春就载着青旗敬从农事,土地萌动便系上红色冠带谨慎典礼。想要使杏花开菖叶生的时节,耕种和以后的收获都不耽误;在田中开出小沟让和风贯通,一切遵循行事没有偏废。然而丢弃农具身佩可买牛的刀剑,历代相沿不见改变;兼并侵吞贫弱据以为富,逐渐积累成为风俗。如果变更井田开创新制,就怕因此惊扰未开化的百姓。盐碱地上尚能收获丰硕的稻粱,恐怕现在还没有史起白公这样的干才。有关农事兴废的方法,直接把你们的考虑陈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