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依我看,四十年前的新疆路比蜀道还要难。但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新疆的交通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
自乌鲁木齐通往库尔勒的南疆公路上,有一段翻山路叫“甘沟路”。这段路南起库米什镇,北至托克逊县。它是南北疆交通的咽喉。不到一百公里的山路,要翻越海跋两千米的天山,绕行两百多道弯。路的两边不是悬崖,就是峭壁,路面狭窄、弯急、坡陡,峰回路转,硝烟弥漫。六七十公里的路,要旋转爬行大半天。到达托克逊客运站后,驾驶员非常疲劳,驻足不再前行,必须在此休息一晚。这一段路是驾驶员最辛苦、最小心谨慎、最担惊受怕的地方。
库尔勒到轮台县的距离一百七十公里。前一段路是沙石“搓板路”,汽车行走还比较平稳,颠簸不大。但是每年的三、四、五月份,314国道轮台段有几十公里的“翻浆路”,它是经过严寒的冬天、冰层路基遇春暖化冻变软形成的。碾过的路面槽沟有一尺深。前后波浪起伏很大,常有摆动将载货甩到车下。车行速度很慢,和人走路差不多。几十公里的翻浆路用时将近半天,再赶到库尔勒就是一天。这一段“翻浆路”是驾驶员最头疼的地方,也是乘客最难受的地方,“几乎将人的五脏六腑抖出来”。
经过四十年的投资、改造和重建,昔日的“甘沟路”、“搓板路”、“翻浆路”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安全,干净的,舒适的“高速路”。原来由轮台县到乌鲁木齐需要三天时间,现在朝发夕至,缩短到十多个小时。过去汽车翻越天山需要四五个小时,二十二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开通后,越过天山只需要二十多分钟。乌尉高速(乌鲁木齐至尉犁)明年全线通车后,库尔勒至乌鲁木的开车时间将由原来的七小时缩短为三小时。
四十年以前轮台县农村基本上没有公路,有的只是马车路,而且马车路也不通畅。过河过沟没有牢固的桥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哈尔巴克乡库西托克曼大队接受再教育时,“知青”点离县城三四公里,中间有一条卡尔塔河,河上没有桥,我和农民一样,夏天蹚水过河,冬天履冰过河,许多农民则坐马车、毛驴车蹚水过河,来到县城趕巴扎(趕集)。原来的草湖乡离县城七十公里。这里本没有路,为了采伐、运输胡杨林木材,拖拉机在林区碾出了一条路,槽沟很深,油沙弥漫,隐天蔽日,行车十分困难。荡起的灰尘落在人的脸上和衣服上,足有银币那么厚。
现在农村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县七乡四镇六十五个行政村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部分路面铺上了沥青,方便了农牧民的出行,不再脱鞋过河了,也不坐毛驴车出门了。
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由自治区分配至巴州,再分配到轮台县的时候,两次坐的都是卡车,风吹日晒,把行李卷当做座位。1972年11月份,我的爱人患病需要到乌鲁木齐去转院治疗,没有轿子车,只得坐一辆拉运粮食的敞篷卡车,用皮大衣挡住风沙和严寒,六百公里路走了整三天。晚上住在冰窟窿一样的旅店房间。
当年县上车辆很少,就是县委和政府也只有两辆“212帆布篷车”。各部门单位都没有车。只是到了九十年代才配备了小型车。城乡私人用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三步曲”。第一步是自行车、毛驴车;第二步是摩托车;第三步是小汽车。当地人依靠植棉、养畜和特色香梨发家致富。现在全县十五万人口,拥有家用小汽车三万多辆,平均五人就有一辆。八十年代县上的班线长途车只有一个大轿车,往返两天只发一趟,现在是每半小时发一趟高级大轿车。全县农村小客车有一百多辆在运行,满足了农牧民的出行需求。
“出行”是人们“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之一。交通事业的“蜕变”,说明我们的农牧民已经摆脱了贫困,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正在向富裕型社会迈进。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中华民族大家庭好!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