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1〕,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则白玉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2〕。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嗅,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3〕,卞和所以泣血者也〔4〕。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嗅,善善而不能进,恶恶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史鱼所以遗恨者也〔5〕。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引纳多途,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未能远佞〔6〕。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有独见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何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7〕。闻恶必信,则小人之道长矣;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矣。为国家者,急于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君臣失序,上下否隔〔8〕,乱亡不恤,将何以求治?且世俗常人,心无远虑,情在告讦,好言朋党〔9〕。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今则清浊并流,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以之为朋党,则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直,则谓言皆可取。此君恩所以不结于下,臣忠所以不达于上。大臣不能辨正,小臣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非国家之福,非为治之道。适足以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深绝其源,则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乎君有远虑,虽失之于始,必得之于终故也。若时逢少隳〔10〕,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既不以传诸后嗣,复何以垂法将来?
且夫进善黜恶,施于人者也,以古作鉴,施于己者也。鉴貌在乎止水,鉴己在乎哲人〔11〕。能以古之哲王鉴于己之行事,则貌之妍媸宛然在目,事之善恶自得于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刍荛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弥远〔12〕。为人君者可不务乎?
〔1〕粃政:谓不良之政,亦作“秕政”。《晋书·文席纪》:“朝无粃政,人无谤言。”
〔2〕铅刀:一割:《后汉书·班固传》上疏:“昔魏降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盛,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自谦才能虽薄弱如钝刀,但尽其所能,未尝不可一用。
〔3〕屈原沉江:战国楚怀王时屈原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遭靳尚等人诬陷,被放逐,作《离骚》。顷襄王时再遭谗毁,谪于江南。见楚国政治衰败,无力挽救,遂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4〕卞和泣血:卞和,春秋楚人。相传他发现了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等到楚文王继位,他又抱璞哭于荆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
〔5〕郭氏:事迹未详。 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名。相传死前遗命谏卫灵公退弥子瑕,用遽伯玉。
〔6〕远佞:远离奸巧诌谀,花言巧语之人。
〔7〕讦人:攻人之短。
〔8〕否隔:闭隔,不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9〕告讦:谓告发人之阴私。《后汉书·刑法志》:“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注:“师古曰:‘讦面相斥也。’” 朋党:为私目的而勾结同类。《韩非子·有度》:“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10〕隳:落,掉。
〔11〕哲人:明达而有才智的人。《诗经·大雅·仰》:“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12〕赫赫:显然盛大貌。《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土。”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社会上有小人、君子之分,亦有“小善”、“小恶”之别。为此他提出,人为君者,应该亲君子,远小人,此乃治国之道。全文虽属骈体,但用语朴素,极少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