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
1.书舍:书塾。
2.中心:内心里。
3.恻然:怜悯,同情。
4.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5.就学:开始学习。
6.何以:为什么。
7.少孤:年少失去父亲。
8.就书:上书塾(读书)。
9.孤:幼年丧失父母。
10.过:经过。
11.泣:小声哭。
12.恻:心中悲伤。
13.亲:父母。
14.羡:羡慕。
15.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16.得:能够。
17.中心:内心里。
18.感:伤感。
19.伤:悲哀。
20.苟:如果,要是。
21.愿:仰慕。
22.书:学习。
23.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24.资:费用。
25.遂:就。
26.卒:终于是。
27.诵:背诵。
28.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
29.凡:凡是。
30.以:用。
31.故:原因;缘由。
译文
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塾师于是对他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