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张前方 >> 我与含山文学社

我与含山文学社

2022-12-13 18:06:00
浏览量:


  2021年5月7日,俞玉梁相约《善琏镇志》到含山中心小学做客。初夏的阳光很热烈,微风从京杭运河畔吹来,分外凉爽。我们走进校园,从绿色树间向东望去,高高的含山塔尖依然那么挺拔!只是时光不再回头。座谈会上,刘英校长为我们举行了作家赠书仪式,勾起我一段难忘回忆。昨日久居人,今日异乡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湖州师范毕业,分配在含山一中当语文老师。由此,才有了含山文学社。我在此渡过了五年的教学时光。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值得回味。


  引领学生作观察

  作文《教程》说,观察是记叙的基础。如要创作等一须观察。二是切记,中心是记叙的灵魂。审题,用材,构思,都要围绕中心。三是顺序是记叙的骨架。此外,叙述,说明,议论,和抒情都是记叙文表达手段。作文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观察,观察能力是写作中的一项最基本,但却是最重要的能力、引领学生作文观察,在我有许多美好记忆。如:杨老师的宿舍,塘栖的超山、山塘桥等。

  杨芝莉老师宿舍。1982年2月23日,傍晚,文学社的学生根婻,丽芳来老师宿舍玩。因断电,我让她们到楼上杨老师宿舍来,写作文观察。杨老师出生于善琏镇上,瓜子脸,大眼睛,长得漂亮很有气质。她教数学,我教语文。我们共担初二两个平行班。那天,她正在擦“美夫灯”。灯罩被擦得透亮,明净。灯点亮了,我在傍打开一本《人民文学》杂志来看,叫学生俩细细观察杨老师房间。进得房门,朝东是一个五斗橱,正对面又一个立柜厨。有半人多高。上边安放一台录音机,由白色线网罩着。南边靠墙是一台缝纫机。用塑料罩子遮住。老师的西式大床靠西朝东,里面平整地拆放两条丝绸花被子。东南角安放一个小孩儿空床。靠床是一个可折叠的方桌。扬老师坐在床头桌边微笑着,在结头绳衫呢!不一会,我见她们点了头,说是记下了。便起身送她们回去。过山塘桥,走如意桥,到磁性材料厂宿舍楼休息。

  春游塘栖超山。1982年4月16日,我们学校组织,带学生去超山春游。轮船要经过大运河中线的含山、新市、塘栖。运河风光旖旎,途中,学生们在船中望见“韶村漾”便大叫起来。来到塘栖古镇,我们在塘栖中学下驻。中饭后,要到汽车站上车去超山景区,许多学生是第一次坐汽车,十分兴奋。超山海拔260米,因有“超然于皋亭、黄山之处”的优美风光而得名。来到超山,我们一起爬山。走完一段便见一个凉亭。我们拾级而上,很快到山顶了。来到超山峰,有几位学生要釆映山红,寻找写作素材。见学生们走在了峭壁荊刺丛间,卫东,桂强先后爬进去了。我也跟了进去。看到许多含苞的映山红,就不顾裤子被剌划破了。著名书法大家吴昌硕的墓就在超山。山上,是否有吴昌硕练习石鼓文的砖片?我与书法家周继林一起寻找。接着便是拍集体照。超山下面是公园,有唐梅,宋梅景点,还有书画馆可以观赏。晚上,还组织学生看电影《穿黑袍的新娘》。回校已九点多了。学生们忙铺床睡觉,男生教室弄得满是灰尘儿。4月17日,归含山。我们告别了塘栖中学茅教导,约中午十点钟,乘上拖轮一起回转了。我想起刚才学生们在校园里啃瓜子、吃甘蔗、踏花坛的现象,让人指责,感觉真是有点寒酸相,而提高素养是老师的责任。在船上,我与学生新儿,根婻谈文学,兴致很高。忠妹坐在我傍边认真看书。新儿将自己《日记》让老师看了。她说,回去要写一篇《春游超山》文章。超山的浮香阁,很有美感,这是一座浮在香气面上的阁楼。我说,构思优美,好极了!但马上想到中学生是功课要紧,不宜将功夫太多化在文学上头。作为语文老师,我很想培育几位文学人才,但是,现实很无奈。

  山塘拱桥点步数。1983年10月28日,我在班上讲完了《中国石拱桥》一文,便带学生去含山镇上的山塘桥观察,要写一篇说明文。含山在山塘港东,含山镇在山塘港西,要过山塘港,就得走山塘桥。

  山塘桥是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桥,重建于清乾隆年间。东南面有几间平房,前面有棵大树,景色很美丽。这山塘桥南北桥沿均有石拦,桥面的石拦有石座。奇巧的是桥东面石阶二十九步,桥西面石阶二十八。我开始用脚步丈量起桥的长度来。有学生笑我老师步态不佳。我也不理会,集中精力,轻轻数着步数。蓦然抬头,同信用社的两位姑娘新芳和蓉儿碰面。彼此吃了一惊!我们在桥头招呼,发觉同在含山镇上工作,她们从未这般热情过,它乡遇故知一般。当然,主要是工作太投入了。弄清山塘桥的长与宽和步数之后,我给学生介绍山塘桥的历史传说。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要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写出劳动人民的聪明。


  打开少年文学窗

  打开我含山的日记,文学记忆十分清晰。1980年4月14日,初一(2)班“课外文学爱好组”成立了。提出:这是以兴趣者取之。我先让班上学生报名。课上定了4名学生,又从外招2名。文学组织产生了。它以王阳明: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为宗旨,开展文学釆风、文学评讲等探索活动。重在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能否拿出成绩来呢?老师高兴,担忧,但更多是期望。于是,我采取了许多尝试。

  人人动手改作文。1980年4月15日,我在班上实行作文批改新方法,“人人动手批改作文”。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一大堆作文,交到老师手中了,较果很好!此作文题为:《我们的教室》。教师在讲评中点明了本文中心及应用的方法顺序。提出明确的评分标准。经过自我批改,写好后记,老师浏览,由蔡旭昶,沈发祥,蔡新南、唐文英等组成四人小组朗读,全班讲评,最后上交。这样的民主,学生们兴趣很高。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4月16日,我看了小说《倪焕之》中的一段教育学生的情节,颇有启发。《倪焕之》长篇小说。叶圣陶著。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它的问世是新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文艺界的星星之火。我也可釆用感化么?一次又一次,将作者的像与倪焕之插图作比较,反复地想:老教育家叶圣陶与倪焕之的相近之处。

  结缘《少年文艺》。1980年5月3日,含山中学搬迁东坡新建的教学楼。我任初一两个班语文课,兼初一(2)班班主任。为了引领学生在文学领域起步,我们在班级开始订阅一些文学杂志。江苏《少年文艺》是少年文学刊物,保持着自己鲜明的刊物特色与风格,我把它看成是最重要的朋友,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师。

  1981年2月23日早上,我从家回校。因道路泥泞,走出了一身汗,两裤脚好多是泥。进办公室,便见到《少年文艺》81年第一期,朱安平的《结构续谈》一文。发现此文将《小米的回忆》作者曹靖华误为吴伯萧。曹靖华的散文《小米的回忆》,立意高远、感情笃挚、文辞质朴,就象他本人所讴歌的“小米”那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对人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另外,原文由小米生发回忆,涉及的时间,空间和人物有很大跳跃性,从内容到形式做到“形散神不散”,而作者分析是“按时间线索”。为了纠正这个明显错误,我给《少年文艺》编辑部写了一信。由此我想到人的识别能力很重要,我们不能迷信书本。为了打开“少年文学”的天窗,我采取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文,给《少年文艺》上的小作者写信,交流作文体会。没想到,此举有意外惊喜!不久便有班上四个学生收到了“文学少年”的回信。一封封来信,如同一阵阵拂晓的微风迎脸而来,吹到学生们的脸上,吹进了学生们的心窝,温暖着大家的心房。从此,我与《少年文艺》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经过与《少年文艺》作者的良性互动,在学生们的心里,始终弥漫着那份割舍不掉的文学情谊。班上传来了悦耳的歌声,一阵阵嘻嘻哈哈的谈笑声。青春的脚步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淌过大家的心田,留下一点淡淡的痕迹。打开青春的天窗,扑鼻而来的是在阳光沐浴下百花齐放那清新的芳香,感受美好的生活的开始。

  老师下水作文章。1983年4月12日,我化两节课时完成“水缸边上的故事”这篇作文。当时,我在湖州电大的写作课,两次参考没有高分。于是,想到有多练练笔的必要。我这次作文,吸取了学生盛新凤的题材——水缸;卫忠妹的情节—水战。第四节是自修课,我让几位学生宣读自己的作文。最后,我也读了自己的作文。尽管多次强调,不要迷信老师,结果,还是将学生吓住了。我宣布,老师的不作数,仅供参考。但“水缸边上的故事”还是定局了。4月21日傍晚,初三同学陆胜妹来朗读这一作文,以作修改。这时,周继林校长进来了。他高兴地说,区里沈教导讲要选派学生参加“市普通话朗诵比赛”,叫含山中学参加了。我马上想到这篇“水缸边上的故事”,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可以去作朗读表演。这时,学生周红颖进来,她听了一会说,“此文好是好,但有两处不对。一是刚开学第一天,哪来睛空辟雳?电视还没放呢。二是讲“散发出阵阵臭气,其实这不是夏天。”学生的嘴怪历害的,我连声称是,表示马上纠正。


  中学不在含山在

  含山文学社,应是老师借校园文学走的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它没有校领导批准文件,也没有关于成立文学社的申请。我是凭着喜爱文学的热情,给学生们提供一个书写青春感悟,放飞花季梦想的平台。

  很开心,这次含山重游,见到了当年的同校老师,有邱小毛,陆桌人,李金荣,沈自眭,沈秋生,沈小明。还访到了学生潘新儿、沈根婻等。

  岁月是一支难忘的歌。记得1984年9月7日,夜晚正大雨。我在含山中学复习政治,准备迎考。效果不好,我只有釆用提要复习。这时,见初三学生盛新凤、倪丹英在教室里灯光下做功课。自从学校搬到东山脚以来,经常见到她们那个专心致志学习的样子,可谓含山中学的一道风景!这么小就懂事,让老师自叹不如。我想,如此学习下去,什么难题可以攻下的。36年一晃而过。她们已然成为全市老师同行的楷模!

  含山中学的学生中,已涌现出许多人才,可歌可赞。如,蔡旭昶现为浙江衢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范根法,为湖州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卫忠妹,为湖州第四人民医院(肛肠专科医院)副院长等等。这得益于含山的一方好风水,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循循善诱。我想到,这里文学的学生们,一个个青春奋斗的模样!

  今天的含山,中学已经不在。京杭大运河上,过去的堤岸,已被灰白色的大理石围栏所替代,沿岸边都进行了硬化处理。千吨货轮,畅快行走。我漫步岸上,可以享受从水面吹过来的丝丝凉风,感受清风对自己脸颊的吹拂惬意;我漫步岸上,可以嗅到青草和鲜花散发出来的幽幽清香,香不醉人人自醉;我漫步岸上,可以享受生活的浪漫,感受的是祥和生活的温馨。眼前的新含山大桥,路面宽阔,引桥远长,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大桥那样壮观,但却有一样伟岸的身姿,一样地像件艺术品似的横跨在运河的水面上。

  往事如烟,回忆美好。含山文学社,结缘五年,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学核心成员:蔡旭昶,沈发祥,潘新儿,盛新凤,倪丹英、卫忠妹、杨晓红,朱明霞、张晓冬、范根法,周红颖,沈根楠,童利民,倪学红,辅红梅、潘春华、陆胜妹、陆文标等等。“含山文学社”结集了许多美文佳作。

  中学不在含山在。我也多次回含山。经过含山大桥至含山风景区,上山游览之后总要仿问在东山麓的含山中学,从旧校址一条小道至京杭大运河畔,再走一条通道回到含山大桥,之后原路返回。含山中学已是历史。我想,作个含山文学社之约,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们写点回忆文章,这应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的网络上答复,也感分外有趣。在此选录:

  盛新凤:张老师去砖溪村应该去看看我家的破屋子,很有年代感了[呲牙]

  恩,张老师一生都在做有意思的事[强]这些日记是多么珍贵啊。(《水缸边上的故事》有机会参加演讲,结果没去成)。

  倪丹英:恩师好!这个点子很好啊,可惜我的文章都还给你了,只记得我的笔名叫小草,还有新凤叫大鹏,还有春泥等,你还建议我们征订少年文艺。当时的写作兴趣小组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空间。

  潘新儿:我的填“缺浜”作文,荣获1982年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三等奖。

  沈根楠:不行啊,我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老师,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那么清楚啊,想想也很是有趣啊。

  杨晓红:我现在还记得您教的古文。有练习书法的习惯和对国学的热爱,是您手把手教的[抱拳][抱拳][抱拳]。

  卫忠妹:我们84年6月毕业,9月读的嘉兴卫校。想起来,当年我们每个人都有个笔名的。我是含山乡含山村梅口村自然村。

  周红颖:非常抱歉。因多次搬家,当年的资料都已遗失,无法提供相关资料,请张老师原谅[抱拳]。

  沈发祥:好,我尝试着写一写。


  原载2021年《梦溪文学》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访问移动版
微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关注
在线客服
专业的客服团队,欢迎在线咨询
客服时间: 8:30 - 18:00